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講真,家這個東西對你來說,是一種怎特長有哪些樣的感覺?

更新日期:2021-09-10 05:26:08  來源:m.tokeny.cn

導(dǎo)讀叢非從|壹心理專欄作者1“家”這個東西對你來說,是怎樣壹種體驗?zāi)兀磕銓业挠∠蠛透杏X是什么呢?你覺得家應(yīng)該是怎樣的?或者說,你渴望的家是什么樣子的。我理解的家,首先是壹個港灣,家最大的感覺,應(yīng)該是壹種歸宿和停靠。當(dāng)你累了的時候,有家給你溫暖與擁抱。當(dāng)你孤單了的時...

叢非從|壹心理專欄作者

1

“家”這個東西對你來說,是怎樣壹種體驗?zāi)兀?/p>

你對家的印象和感覺是什么呢?

你覺得家應(yīng)該是怎樣的?

或者說,你渴望的家是什么樣子的。

我理解的家,首先是壹個港灣,家最大的感覺,應(yīng)該是壹種歸宿和???。當(dāng)你累了的時候,有家給你溫暖與擁抱。當(dāng)你孤單了的時候,有家給你陪伴。當(dāng)你落寞的時候,有家給你支持。當(dāng)你委屈的時候,有人給你理解。當(dāng)你無助的時候,有人給你安慰。當(dāng)你開心的時候可以撒嬌任性。當(dāng)你犯錯誤的時候,有人告訴你沒關(guān)系,你是可以的。

家就是壹個充電的地方。有了它,多遠多難都不怕。

家在我的印象里,應(yīng)該是自由,是包容,是允許,是可以,是我們最堅實的保護。是壹個溫馨的環(huán)境,是幸福的,溫暖的。

我們對家的期待大都如此吧。你有嗎?現(xiàn)實卻是,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都是奢望。他們必須不停的奮斗,攢更多的錢,犯更少的錯,更功成名就來獲得安全感,不會想到哪個地方或哪些人能給他們。他們甚至不能休息、不能偷懶、不能任性,因為他們體驗到除了自己,沒有人會保護他。

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有父母、有戀人、有小孩、有房子、有朋友有錢有成就,卻始終沒有家的感覺。很多人壹生都沒有家。

家人都在,卻感覺是個孤兒。

這種沒家的感覺,從小時候,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以至于長大后,覺得這很正常。

2

曾有人給我留言說:有的人好吃懶做,他父母壹樣愛他,而我卻羨慕不來。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到壹陣鼻酸。我還沒開始想,就能想到對他來說發(fā)生了什么。好吃懶做的時候,父母不僅不愛他,還會各種責(zé)怪批評甚至打罵他。這些年的心理學(xué)生涯里,我聽到了很多讓人心酸的事:

比如說起床這個事。常理來說,起床應(yīng)該是自由的。當(dāng)我們感覺到懶惰、勞累、疲憊的時候,就是想任性下。當(dāng)我們忙碌了很久,就是想好好休息,就是想有個地方可以讓我們自由的任性。但是很多家對起床這個事的容忍性很低。

曾有人跟我說:她必須7點前起床,還沒有起的話她媽媽就會拿針去扎起她來。開始我聽到的時候,感覺像是電視劇,蓉嬤嬤在對待夏紫薇壹樣。但是后來她跟我說,這是真的發(fā)生,并不是拿針嚇唬她。我感覺到壹陣毛骨悚然。媽媽的動機很好理解:我用壹兩次就可以讓你學(xué)會了按時起床,治好了你的懶惰賴床。這種條件反射,就是每當(dāng)?shù)?點的時候你會被自然的嚇醒,因為你不醒來就會有迫害。好的作息是養(yǎng)成了,讓我們羨慕不已。副作用在她身上也很明顯:對人際關(guān)系、親密關(guān)系都缺乏基本的信任,連媽媽都會傷害我,誰還不會呢?做事有強迫傾向,連起個床都不自由,做什么還能隨意呢?死板沒有活力,哪敢亂來?

我還聽過這樣的媽媽:小小孩吃指頭,為了糾正這個毛病。就在小孩指頭上抹辣椒油,這樣他吃壹次就哭壹次,幾次就成功矯正,不再吃指頭了。這個媽媽沒有接受過心理學(xué),不知道小孩吃指頭是找安全感的補償,是對媽媽乳房的需求沒被滿足而選擇了用自己指頭替代,找那種我可以抓住東西的感覺,嬰兒和小狗小貓很像,嘴就是他們的主要的與外界溝通的器官。可是現(xiàn)在嘴里含不住任何東西了,沒有乳頭、沒有指頭,只有無盡的空蕩蕩,真是絕望極了。還要面對媽媽那迫害成功后得意的笑。他以后怎么面對這個世界呢?怎么相信別人呢?

接著說起床。有的人會好點,7點鐘不起會被罵醒,然后讓你自責(zé)不得不起。有的媽媽會寬容點,不起就不起吧,但是早飯是不會給你留的。所以你醒了只能餓到中午,讓你長點教訓(xùn)。然后這時候人的潛意識里就會形成這樣的印象:1.我在這個家是不自由的,是被軟性脅迫的,起床都被控制。2.這個家是冷漠的,我餓了不會有人給我弄吃的,我靠不得別人,只能靠自己。長大后我就真的只相信自食其力,不敢需要別人了。即使成了家,也會感覺:我不得不照顧自己,因為沒人會真正的照顧我。

有的人更不幸點,你不僅得按時早起,還得給忙碌的壹家人做早飯。家對他們來說,不是休息,而是負擔(dān)。雖然在當(dāng)時的情境里,每個人都很忙,你不得不跟著忙。但感覺卻是:負擔(dān)、壓力、責(zé)任。

3

接著說自由。

我接待過很多訪客,訴說了他們在家里是怎樣的不自由:

有個嚴格的爸爸或者媽媽。在家里感覺很拘束,坐著站著基本都是會被說的,怎么做都不對,都需要調(diào)整改正。你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臥室要怎么收拾怎么擺放,衣服被子要怎么疊,男朋友/女朋友應(yīng)該怎么交等,都壹壹有明文規(guī)定。更可怕的應(yīng)該是暗文規(guī)定,即你不知道什么規(guī)定,你只有做了才知道哪里錯了。這就會直接導(dǎo)致了回家后,就得看父母臉色,然后決定要不要看電視,要不要開口說話。壹個人連自己的臥室都不能決定,連自己的娛樂都不能決定,連自己的交友方式都不能決定。那么他會……

強迫,焦慮。生怕做錯,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如履薄冰,艱難而無助地活著。

當(dāng)人在這種高度緊張的察言觀色中,是很容易累的。所以就很渴望喘口氣,休息下。對不起,這個家是不會允許好吃懶做的。換句話說,是不允許累的。

父母不會覺得累,因為他們習(xí)慣了這些要求。然而對小孩來說承受能力完全不是這樣的。所以父母就會以自己的感受以為了小孩的感受:做這些很正常啊,你怎么會累呢,你就是懶惰!

累了不能休息,不能娛樂。對人生就會充滿了抑郁,充滿了絕望……

我從來不曾真正的為自己活過,我活著就是在應(yīng)付:小時候應(yīng)付父母的要求、應(yīng)付學(xué)校考試,長大后就應(yīng)付內(nèi)化了的各種對自己的要求,壓力。

這種感覺就像是deadline來臨,你不得不調(diào)動全身心的能量去應(yīng)對。但當(dāng)每天每件事都是deadline的時候,會怎樣呢?

我選擇死亡。

當(dāng)死比活著更舒適的時候,當(dāng)死比活著更輕松的時候,本能會推著人選擇更好的動作。所以很多抑郁了的人傾向于自殺。在他們的世界里:我活著不能決定自己,但起碼我可以在是否活著上有自己的決定。

我在醫(yī)院實習(xí)的時候見過壹個抑郁癥的初中生,厭學(xué)在家,消極悲觀。醫(yī)生說跟她父母說不要這么多要求的時候,她媽媽說:我們對她要求也不高,起碼你得把初中讀完吧,你說都初叁了。

是的,這樣的要求對父母來講真的不高。但在小孩的世界里,這已經(jīng)是要求高負荷的驢子多壹根稻草了。你不能說:壹根草不重吧,對你要求不高啊。

失去了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

那時候醫(yī)生告訴了父母壹句話,我倍受感動:抑郁和感冒壹樣,是種病。她都高燒了,你還讓她去上學(xué)啊。她都想死了,你還讓她學(xué)習(xí)啊。

難過的是:她的家人并不會理解。家對她來說,沒有任何理解可言,只有無盡的壓力、壓力、壓力。

4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

很多人的家是不允許自由表達的。有委屈了不能哭,有意見了不能直說,不想說的話必須說,等等。

直接表達或直接拒絕被稱為“沒有禮貌”,不叫伯伯或舅舅也被稱為“沒有禮貌”,都是要被懲罰的。所以我們學(xué)會了嘴巴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他們的。

父母帶給我們很多禁忌,家也就成了壹個訓(xùn)練場。很多人的父母像訓(xùn)練小狗壹樣,像軍官訓(xùn)練士兵壹樣進行了行為訓(xùn)練:哪是對的,哪是錯的。應(yīng)該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標準。而從來不知道這個人的承受能力怎樣,適合什么,感受如何。他們只要達到自己的標準。

當(dāng)然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這么被訓(xùn)練長大,又只會這么去訓(xùn)練別人。

他們給了小孩們壹個行為訓(xùn)練場,讓我們成為了壹個看起來很驕傲的人。懂禮貌、優(yōu)秀、會來事。但卻孤獨、迷茫、抑郁、焦慮、困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我們小時候,并沒有家。

5

我們長大后也沒有家。

父母當(dāng)年訓(xùn)練我們的方式,已經(jīng)內(nèi)化到了潛意識,我們已然學(xué)會了那么對待自己。嚴格要求自己,不能隨意不禮貌,情緒不能隨便表達,累了不能休息,說話做事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可,十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必須要忙碌,閑下來就有焦慮感。不敢隨便相信別人……

我們對自己有很多要求,有的能意識到,有的不能但卻壹直在執(zhí)行。所以我們從來不去溫暖自己,不去寬容自己,不去允許自己睡到中午,不去允許自己有半年的時間放假不工作,不能停下來賺錢……

我們的靈魂,無處安放。我們的自我也無處安放。只能通過忙碌來逃避。

我們自己也沒有能力給自己家的感覺,自己也不是自己的歸宿,不是自己的港灣。

6

顯然你也不能給別人家的感覺了。

我寫過很多文章論述過這兩個規(guī)律:

你小時候父母怎么對你,

你長大后,就用同同樣的方式對自己。

你長大后,就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你的親密的人。

也就是說你父母怎么對你,你就怎么對待了戀人和小孩。你成了和他們壹樣的人。

心理學(xué)把這個規(guī)律叫做“向攻擊者認同”,也就是成為當(dāng)年傷害你的人。愛壹個人的方式,就是把他當(dāng)成自己去對待。

當(dāng)你小的時候,他們不允許你哭,不允許你懶惰,不允許你逃避,對你要求高,要求你干凈整潔準時上進,你也會這么要求戀人和小孩。每當(dāng)他們懶惰逃避任性的時候,就會導(dǎo)致你的批評冷落責(zé)罵。那么,他們就會感覺到你小時候的感覺:這里沒有家的感覺。我雖然和這個人在壹起,雖然你是我的父母,但我的體驗并不怎么好。

更不幸的是,

你依然在渴望壹個家。在渴望有人能懂你,能安慰你,能看到你的脆弱,能懂你的孤獨。雖然你自己都不懂,沒有理明白這部分,只是隱約有感覺。當(dāng)別人不懂的時候,你就很生氣很傷心很絕望。

你不相信壹個人,但依然在渴望。

7

自己壹生都沒有過家的感覺。

也給不了他人家的感覺。

8

有人會說:我們也這樣被對待,不也長得活得好好的嗎?

你覺得好好的,是因為你沒有體驗過什么才是好好的,沒有體驗過有人為你守候,為你存在,為你而溫暖。沒有體驗過自由,允許。你只是活著。就像有人問讀書有什么用,我不讀書不也活得好好的嗎?看心理咨詢師有什么用,我不看不也活得好好的嗎?這個問題延伸開就是:學(xué)英語有什么用,不會英語也可以出國。學(xué)會做飯有什么用,不會也可以吃飽。

說說我自己吧。我的創(chuàng)傷就不說了。說我媽對我的壹個細節(jié)。

我在北京工作是很累的,但回到老家就感覺很好。我早上不愿意起床,我媽就會叫2遍,偶爾1遍,從來不會超過3遍。是喊我起來吃飯,她已經(jīng)把飯做好了。我不想起,我就會說不起了不吃了,直接表達。

然后我媽會做這樣壹個動作:把我的床頭放壹個凳子,把飯放在凳子上。在我睡意朦朧中跟我說壹句話:飯放在床頭了,起來記得吃。我出門忙去了。

我這么大了,回家還是個小孩。不是我舍得讓媽媽受苦,是她享受這么做,我也享受這么被對待。我也會給她壹些錢花給她買東西。但我還是愿意在家里做個小孩,輕松、自在、有人牽掛。

我在創(chuàng)業(yè),我問過很多搞心理的同行為什么不出來自己做。他們的答案是:不敢。我很理解,我失敗了,我爸會接著我,我可以滾回家,他們雖然沒有錢,但養(yǎng)活我還是可以的。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失敗是無處可逃的。

9

我構(gòu)建了壹個理想的家的模型。我們是從來沒有過。也不可能真正擁有。

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怎么失去了家。而不是壹直孤獨、焦慮、抑郁、迷茫地活著。我們看到的目的,是可以給自己壹個家。

小時候我們沒有被真正溫暖,但我們長大后可以給自己。起碼,你可以給自己壹個家,放過自己,允許自己失敗,允許自己不優(yōu)秀,允許自己不規(guī)律,允許自己任性。這并不是縱容和嬌慣。

縱容和嬌慣的意思是:你不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潛能,不相信自己。你不相信人休息完了可以繼續(xù)干活。就像你不相信:

手機是不能壹直充電的,萬壹它充電久了不工作了怎么辦。

10

你也可以來找我。我愿意給你壹個家的感覺。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