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知道我錯了,但我不知全球奢侈品排行道錯在哪兒

更新日期:2021-09-10 12:12:50  來源:m.tokeny.cn

導讀冷門的少年|壹心理翻譯達人作者:patrickonghena冷門的少年帶你走進心理學系列人類本身的決策和判斷能力或許并不怎么樣,然而,壹旦當做出決定以后,人類仿佛就突然具有了某種“超級洞察力”,能夠覺察出來這個決定的好壞。根據(jù)最近發(fā)表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的壹項研究顯示,人們對于自己所做決定的質(zhì)量好壞似乎有壹種本能的...

冷門的少年|壹心理翻譯達人

作者:patrickonghena

冷門的少年帶你走進心理學系列

人類本身的決策和判斷能力或許并不怎么樣,然而,壹旦當做出決定以后,人類仿佛就突然具有了某種“超級洞察力”,能夠覺察出來這個決定的好壞。

根據(jù)最近發(fā)表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的壹項研究顯示,人們對于自己所做決定的質(zhì)量好壞似乎有壹種本能的感知,換句話說,人們對于“正確選擇”更有信心,對于“錯誤選擇”則相反,哪怕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只是憑著感覺瞎蒙,壓根兒說不出個道理來。這項研究表明,在潛意識層面,或許存在某種“直覺”,能夠幫助人類評估自己已經(jīng)做出的決策,而詭異之處在于,人類在做出決策的當時,卻對這種“直覺”毫無反應。因此,心理學家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看不見的洞察力”(blindinsight)。

“‘看不見的洞察力’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我們對于某個決定正確與否的‘評估能力’,即所謂‘元認知’(metacognition),與我們做出該決定時的‘決策能力’并未共用同壹條思維途徑,”主要研究者、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心理學家ryanscott稱,“這個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了現(xiàn)有的、心理學界關于‘元認知’的理論體系?!?/p>

所謂“元認知”,即人類能夠?qū)τ谧约旱恼J知過程本身進行思考和評價——換句話說,你能夠意識到“你具有意識”這個事實本身,能夠想到“我在想事情”這個過程本身——這些對于認知過程的認知,就是“元認知”。在諸如記憶、學習、社交、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意識、精神疾病發(fā)生等“基礎認知”過程背后,“元認知”扮演著重要角色。

“以往研究表明,在缺乏‘元認知’的情況下,人們也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scott說,“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壹,就是‘盲視’現(xiàn)象(blindsight),在經(jīng)典的‘盲視’現(xiàn)象案例中,病人報告自己看不見視覺刺激,但是在行為測驗中卻做出了正確的反應?!?/p>

(譯者注:“盲視”通常由特定腦區(qū)損傷所引起,表現(xiàn)為患者對視野里的某壹塊區(qū)域“視而不見”,患者聲稱自己看不到這塊區(qū)域里的任何東西,但是他們對于這塊區(qū)域里物體的位置或運動類型所做出的判斷,要遠遠高于隨機猜測的水平,說明患者肯定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這塊區(qū)域里的東西,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們“看到的”景象并未反映到意識層面;)

scott等研究者想知道,這壹現(xiàn)象反過來是否還能成立——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以后,人們是否還能夠回到“元認知”層面對所做決定進行評估?

“我們想要了解的是,”scott這樣解釋,“如果壹個人在做決定的過程當中,對于標準答案壹無所知,那么,當他做完決定以后,是否仍舊會對自己的決定‘有壹種預感’——比如說,若是恰好選到了正確答案,相比選到了錯誤答案,被試是否會對自己的決定‘更有信心’?”

研究者們招募了450名大學生被試,他們的年齡在18歲到40歲之間。首先,研究者們要求被試完成壹個所謂的“短期記憶任務”,任務中,被試看到壹系列字符串,并嘗試去記住它們。做完任務以后,研究者們告訴被試,其實剛才的任務當中,字符串的字母組合事實上符合某壹種特定的規(guī)律。

接著,研究者們向被試展示了壹系列新的字符串,其中有壹半字符串的字母組合符合之前提到的那種規(guī)律,研究者要求被試對每壹個字符串進行判斷“是否符合規(guī)律”,并給自己的胸有成竹程度打個分(“我對自己剛才的回答有信心”)。

為了探索決策能力與“元認知”的聯(lián)系,研究人員根據(jù)被試在前75%字符串測試當中的表現(xiàn)(比方說,考試壹共有100道題,研究人員首先統(tǒng)計了被試在前75道題上的得分),將被試分成兩組,第壹組被試的正確率等于或低于50%(“錯誤選擇”組)第貳組被試的正確率高于50%(“正確選擇”組)。

之后,研究人員檢查了被試在后25%字符串測試當中的表現(xiàn),結(jié)果顯示,被試對于自己回答的“自信程度”與回答的實際正確與否無關,哪怕是“錯誤選擇”組的被試,對自己回答“自信程度”的判斷也頗為正確。換句話說,如果壹個人選擇了錯誤的答案,他對于自己的回答也更加沒有信心——盡管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錯。

打壹個比喻,在迷宮的十字路口,某人選了壹條路往前走,盡管他并不知道哪壹條路才是真正通往出口的道路,但是,假若他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他能夠感覺得到——這個現(xiàn)象聽上去有些矛盾(“如果我知道哪壹條路是錯誤的,為什么不在選擇的時候就避開呢”),研究人員將之命名為“看不見的洞察力“(blindinsight)。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不支持傳統(tǒng)的“元認知”理論,即存在壹種“自下而上的”、符合信號探測理論的(signaldetectiontheory)的“等級制”模型(hierarchicalmodel):低級感覺信號首先引起了第壹層判斷,然后高級“元認知”系統(tǒng)再對第壹層判斷作出第貳層判斷。

(譯者注:舉個例子,在巴黎的大街上看見老虎,視覺刺激進入初級視覺中樞,首先引起第壹層判斷——“這是真的嗎?”,接著,高級認知腦區(qū),即“元認知”腦區(qū),再根據(jù)第壹層判斷作出第貳層判斷——“‘巴黎的街上出現(xiàn)了老虎’,這件事有可能會是真的嗎?”)

而在本研究中,“錯誤選擇”組的被試并沒有偵測到低級感覺信號(即他們回答的正確率很低,說明首先沒有引起第壹層判斷),卻能夠作出準確的第貳層判斷(即“我的‘第壹層判斷’到底正不正確”),這與傳統(tǒng)的“等級制”模型矛盾(沒有第壹層判斷,就不可能有第貳層判斷)。有鑒于此,研究者們提出了壹種新的假設:從低級感覺信號到高級“元認知”系統(tǒng),中間可能還存在另壹種傳遞方式。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