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孤獨像細菌壹樣,無處不在你在什么時刻感到最孤獨?看到知乎上有個網友說,班里有壹個男生,每次放學總是慢慢收拾書包最后壹個走,有壹天他忍不住問那個男生:“你為什么每次都收拾得那么慢?”那個男生回答說:“因為我墨跡啊?!钡悄猩鷽]有說出口的可能是:“因為沒有人等我"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01-孤獨像細菌壹樣,無處不在你在什么時刻感到最孤獨?看到知乎上有個網友說,班里有壹個男生,每次放學總是慢慢收拾書包最后壹個走,有壹天他忍不住問那個男生:“你為什么每次都收拾得那么慢?”那個男生回答說:“因為我墨跡啊?!钡悄猩鷽]有說出口的可能是:“因為沒有人等我...
你在什么時刻感到最孤獨?
看到知乎上有個網友說,班里有壹個男生,每次放學總是慢慢收拾書包最后壹個走,有壹天他忍不住問那個男生:“你為什么每次都收拾得那么慢?”
那個男生回答說:“因為我墨跡啊?!?/p>
但是男生沒有說出口的可能是:“因為沒有人等我啊?!?/p>
還有壹個網友說,壹個人去吃火鍋,結果鄰桌的可能看他壹個人吃太可憐了,于是好意問他:“要不要壹起?”
孤獨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沒有人可以幸免。
壹個朋友說,壹個人住下班回家第壹個動作就是打開電視機,隨便調到壹個頻道,然后做別的事。
北漂叁年,連續(xù)加班壹個多星期凌晨回到家,發(fā)現好幾天前的快遞還沒來得及拆,壹個人坐在沙發(fā)上大哭。
同居兩年的戀人,下班回家各自點好各自的外賣,壹個看游戲直播,壹個看韓國綜藝,雖然兩個人共處壹室,但好像生活在平行時空壹樣,沒有任何交集。
假裝在紐約說:剛來到紐約的第壹個星期,需要填壹張表格,上面有壹欄EmergencyContact(緊急聯系人),不知道該填誰........
40%的成年人在壹生中體會到孤獨的痛苦。
根據民政部的數據,中國單身成年人口數量超過2億,單身率高居不下。
淘寶數據顯示,每6個90后,就有1個空巢青年。
而網易新聞數據顯示,孤獨是空巢青年的生活主旋律,他們當中68%的人壹周以內感到孤獨;對于空巢男青年來說,晚上10點最孤獨;而空巢女青年的孤獨高峰期則是晚上9點。
這是壹個空前孤獨的時代,我們也想盡辦法用壹切現代科技設法殺死孤獨:玩手機、刷微博、追劇、看綜藝、聽電臺、打王者榮耀......卻還是難以避免在某些時刻陷入成年人孤獨危機:
服務員好意提醒:第貳杯半價。每次都說:壹杯就好,謝謝;
微信通訊錄好友叁千,卻找不到壹個人說晚安;
總是被同事吐槽工作狂,沒辦法,回家又沒人等我;
壹個人吃自助餐,取完餐回來發(fā)現,餐具被服務員拿走了;
美團外賣紅包只能發(fā)給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然后壹個人領;
壹個人去醫(yī)院打吊針,憋著尿不敢上廁所,因為沒人幫忙拿著吊瓶;
聚餐的時候從來不敢多喝,因為知道,沒人會送我回去......
“微信通訊錄3000多個好友,卻沒人可以說壹句晚安”
——社交軟件讓我們的交友膚淺化
前段時間,朋友因為無聊下載了壹個探探,認識壹個男生,剛開始每天彼此都會說上壹兩句話,結果沒幾天,就再也沒有聯系了。
現在加微信好友養(yǎng)成了壹個習慣,在對方微信名后面添加備注,外賣小哥,快遞員,某某公司,某個朋友的朋友,至于那些沒有添加備注名的人,早就忘記了是誰。
記得在社交軟件還沒有普及時,那時候,班里流行交筆友,我們不知道彼此的長相、性別、年齡,但是每壹封信卻可以寫滿滿叁、4頁。
信紙是從小賣部里精心挑選出來的,信封上還配了手繪的插畫。
因為不知道對方什么時候會回信,所以只能每天都去通信室查看有沒有寄給自己的信。
收到筆友的來信比現在收到快遞還要讓人欣喜,那時候沒有天天聊,卻也不孤獨。
決定我們是否孤獨的因素,在于是否擁有高質量的社交,而非數量。
社交軟件的出現,本意是為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我們交友成本越來越低,我們增加了朋友的數量,分配給每個人的時間和心意也被攤薄了。
交友的儀式感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快餐,人們滿足于膚淺的社交:朋友圈毫不吝嗇點贊;收藏很多表情包來代替言語.......
沒有了幾個小時的交心談話,沒有了專注在彼此身上、感受彼此情緒和真心的對話,只剩下那句“哈哈哈哈哈”.......
沒了高質量的社交,100個微信好友抵不上1個摯友。
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磽碛辛烁嗟摹芭笥选保瑓s變得更加孤獨的原因。
“交朋友太費勁,還是宅在家舒服”
——宅在家可能會讓我們更孤獨
壹周中你會有多少時間宅在家?
隨著淘寶、各種外賣軟件、直播平臺、手機游戲等的出現,讓很多原本不宅的人開始變宅,讓原本宅的人更加宅。
壹個宅人壹天的生活:
早上睜開眼,拿起手機看熱搜,瀏覽壹遍微信訂閱號更新的內容,再翻翻朋友圈點個贊。
壹看時間,該吃午飯了,打開外賣軟件,點了壹份黃燜雞米飯,趁著這段間隙,打開淘寶,看看系統自動推薦的店鋪和寶貝,坐等外賣員投喂。
拿了快遞,不急著吃,先在電腦上選點開正在追的韓劇。
吃完飯,睡個漫長的午覺,醒來又該點晚飯了。
飯后就應該運動運動,于是點開了王者榮耀,專注打到凌晨發(fā)現少了兩顆星,壹看時間,該睡了,睡之前正好敷個面膜,再刷刷微博.......
在現代科技的寵溺下,人們被慣壞了,變得越來越宅,吃飯不用再去菜市場和菜販子們討價還價,花壹個多小時做飯,外賣就可以壹步到位;
買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都可以在淘寶上完成,而不用費勁去商場挑選,貨比叁家;
就連孤獨這件事,也似乎有了解決辦法。
直播、彈幕、社交軟件、fm平臺的出現,讓人可以在宅在家就能享受人際交往的樂趣和陪伴的感覺,但這種滿足感虛幻又短暫。
長時間地宅在家里,導致社交肌肉萎縮,社交能力下滑,慢慢地,對社交這件事情也有點力不從心,總把聊天變成了尬聊.....
最后,社交變成壹種讓人焦慮的事情,光是走出門就需要勇氣。
我們開始發(fā)明各種爽約的借口:
“今天天氣預報說要下雨,要不咱們改天再約?“
“沒洗頭臉上還冒逗狀態(tài)好差,不然就算了吧?“
“大姨媽來了,不好意思啊,不能陪你做普拉提了“
......
于是演變成為社交焦慮-宅-社交萎縮-孤獨的惡性循環(huán)。
宅的人變得更宅,孤獨的人更加孤獨。
“壹個人不知道做什么的時候就會感到孤獨”
——缺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的能力
每天回到家,好像除了看劇刷手機就無事可干了。
生活單調枯燥的人,往往尋求可以轉移自己注意力的消遣,以避免面對內心產生的孤獨。
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越是孤單沮喪的人,越是追劇成癮。
但當關掉電視、手機沒電的壹瞬間,那種無措空虛感就會侵襲過來。
《羊呆住了》里有壹段話:
草從哪里來?
羊吃著吃著就呆住了,無法解釋,它想不通。
這個執(zhí)念摧毀了壹切,這就是虛無感,也是心塞的壹種。
這件事情反復困擾著許多羊,它們輪番地呆住,放空,又釋然,又呆住。
大多數時候,我們如同埋頭吃草的羊群壹樣,只是埋頭在各種現代科技中,假裝生活。
但同樣,有時會像那只羊壹樣,呆住,被壹種虛無感裹挾住。
因為看電視追劇、看綜藝、刷手機雖然也能帶來快樂,但那是由于感官刺激帶來的“低級”的快樂。
根據《公正》里面提到的看法是:作為壹個人,能運用到更高級的能力所感受到的快樂是更高級的快樂。
類似閱讀、寫作需要人進行思考、有邏輯地闡述的才是更“高級”的快樂。而“高級”的快樂才能帶來意義,而意義感能驅散無聊、孤獨。
1)脫敏,訓練社交肌肉
社交能力就像人的肌肉壹樣,是可以訓練的,同樣,如果長期不使用,它也會萎縮。
適當取消壹些可以讓你宅在家的功能,增加跟人打交道的機會。
點外賣不如自己出門買菜做飯,和大媽談談菜價;
淘寶買衣服不如去商場親手摸摸材質,和朋友聊聊款式;
組織個好友聚會,聊聊八卦和近況,或是壹起出去爬爬山.......
這種與真實的人交流碰撞的愉悅感,比看綜藝彈幕要多得多。
其實回頭想想,每壹次想要耍賴不去的約會,強迫自己赴約之后,也許感覺也很不錯,最難的就是下定決心踏出門的壹刻。
2)自我暴露,進行深層社交
自我暴露是指主動向對方坦誠自己內心更真實、深處的想法,從而引起對方的共鳴和坦誠相待。
兩個人從陌生人、熟人、普通朋友變成好友,其實是自我暴露不斷加廣加深的過程。而自我暴露是深度社交重要的手段之壹。
曾經看到壹個段子,說拉近兩個女生之間的關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對方你的秘密。
如果想要進行深層社交,比起挖掘別人更深更多的秘密,不如先坦誠自己,有意識地把話題從淺層次的星座、明星八卦、社會熱點轉移到更深層次、更私密的話題。
3)學會自己和自己玩
壹個人獨處要學會自己和自己玩。這是壹個去挖掘、練習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機會。
用買來的整張牛皮,使用工具自己裁剪縫制壹個錢包;
買桌布、透明玻璃品、干花、小燈泡裝扮自己的臥室;
挑選壹部自己壹直想看的電影,把手機調成靜音關掉燈;
試著早起去菜市場挑選最新鮮的蔬菜,給自己做壹頓干凈可口飯菜......
當你投入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就會產生心流,壹種無比專注、忘我的狀態(tài),甚至覺得時間飛逝而過,并且產生高度的興奮感和滿足感。
此時,心里滿滿當當的愉悅,哪還有孤獨的容身。
這是壹個群體孤獨的時代。
我們想方設法把壹天的每個空隙填滿——熬夜、刷微博、看直播、聽fm,嘗試和發(fā)明壹切可以快速緩解孤獨的辦法。
但也不得不承認,飛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無論是用看劇來轉移注意力,還是用短暫的淺薄的社交來營造壹種不孤獨的錯覺,都無法抵御孤獨的侵襲。
因為打敗你的不是孤獨,而是害怕孤獨。
如果孤獨再找上門,別再慌張地逃跑。
好好看看它,用高質量的社交把它請出家門,或是和它好好相處,將它安放壹旁。
都能讓你,從孤獨中走出,走向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