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不能說的真相石欣丨壹心理專欄作家他們兩人眉目低垂,腦袋上浮現(xiàn)出壹個巨大的對話框,里面的內(nèi)容寫了又改,改了又刪,最終取消了發(fā)送?!}記2015.10.7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某對男女戀愛時你儂我儂,壹旦結(jié)婚卻各自捶胸頓...
不能說的真相
石欣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他們兩人眉目低垂,腦袋上浮現(xiàn)出壹個巨大的對話框,里面的內(nèi)容寫了又改,改了又刪,最終取消了發(fā)送。
——題記2015.10.7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某對男女戀愛時你儂我儂,壹旦結(jié)婚卻各自捶胸頓足感嘆上了賊船。其實在壹段親密關系的初始階段,貳人都被對方“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浪漫色彩給理想化了。同時,為了取悅心上人,將自己從頭到腳由內(nèi)而外都粉飾壹番也不覺疲累。
然而隨著關系的深入和穩(wěn)定,無須聚少離多,長久的現(xiàn)實相處無論如何都不能回避想象力和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消減磨損。雙方逐漸現(xiàn)出本相后,往往那最真實的壹面卻最叫對方難以接受,有時還會遭到“你變了”的質(zhì)疑,令人無奈委屈。
所以女人大都害怕男人圖色,男人通常嫌惡女人貪財不是沒有道理的,沒有人希望憑借壹張畫皮或幾桶黃金達成感情的交易。每個人都希望真正的自己被接受,純粹的心靈得到愛。
我素來很佩服中國民間愛情傳說《白蛇傳》里白娘子這號人物,除了她對凡間愛情的執(zhí)著,還有那種常年隱藏自己白蛇真身的功力,只在某個端午節(jié)吃了雄黃酒之后短暫地現(xiàn)了壹回蛇身把許官人嚇得半死。
白娘子之所以要變身不單是為了不嚇跑許仙,也是為了得到人類整個群體的接納,這種活法并不輕松。據(jù)神話里說,神妖精怪之類要變換模樣,須得運功提氣,念訣做法,壹旦松懈即告失敗。這種花費超出常態(tài)之氣維持幻象的本領絕非易事。雖聽來玄虛,但有壹點是確實的,白娘子不可能和許仙對飲小酌,在世俗情趣上多少打了點折扣。而在她努力維持那外在形象的背后,難保不會出現(xiàn)“我很溫柔,可是我很累”的獨白。
(人魚公主實現(xiàn)了自己變成人類的愿望,卻承受著巨大的痛苦)
安徒生的經(jīng)典童話《海的女兒》就比較悲慘。小人魚將人類的愛情視為自己的理想,忽視了不同生物種族的本質(zhì)差異,強行按照人類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改造自己。她為了心愛的王子,以犧牲美妙聲音為代價換來了壹雙可以行走的人腿,即便每壹步都像插在刀尖上。可惜到最后這血淋淋的付出并沒有幫助她實現(xiàn)與愛人廝守的泡沫夢想。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語言是存在之家”的觀點,可見語言的表達對界定人類本質(zhì)之重要。不管是真相在心口難開的白娘子,還是失去聲音無法表達的小人魚,在她們身上都彰顯了當“非我”成為壓抑主體意志的重負之時帶來的心酸甚至是悲劇。
虛構(gòu)的故事通常得以投射性地反映出人的真實內(nèi)心。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都被推上了高速運轉(zhuǎn)的生活軌道。在家里是丈夫妻子、父母兒女,在外又是朋友同事,領導下屬,我們或樂意或被迫地快速轉(zhuǎn)換自己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和狀態(tài)應對不同的情形。但人格面具戴多戴久了,真實自我也容易被忽視。太多時候,我們?yōu)榱怂说难酃夂驮u價而活,遺忘了自己,被壓抑的主權(quán)話語便像毒素壹樣在內(nèi)心積蓄蔓延。
第壹次見到wendy前,30出頭的她曾告訴我自己有過兩年多的心理咨詢經(jīng)歷,并獲益良多。由于從外地遷居我所在的城市,故而結(jié)束了和前任咨詢師的關系。在國內(nèi)心理咨詢行業(yè)尚處在發(fā)展時期的大環(huán)境下,wendy屬于為數(shù)不多的具備強烈的主動改變意愿,并且將自我成長付諸努力的來訪者??紤]到她曾有過和咨詢師建立相對穩(wěn)定咨詢關系的經(jīng)歷,我原本對與wendy的咨詢道路充滿了信心。
wendy的主訴是人際關系方面存在問題,曾經(jīng)孤僻、不合群的狀況經(jīng)過兩年咨詢得到了改善。但她表示自己目前依然沒有朋友并且單身,希望通過進壹步的心理咨詢發(fā)展出更豐富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
在最初的咨詢里,wendy花了大量時間談論上壹段咨詢關系。固然搜集來訪者以前的咨詢素材是絕對必要的,但我發(fā)現(xiàn)wendy似乎在回避談論可以讓我真正了解她的壹切,包括她的家庭背景、成長經(jīng)歷還有生活細節(jié)等。更為關鍵的是,wendy壹直向我強調(diào),前任咨詢師已經(jīng)打算結(jié)束她的咨詢了,這讓我有些疑惑,因為wendy最開始的說法是由于遷居這個不可抗力的因素導致了咨詢關系的終止。
趁wendy滔滔不絕地敘述前任咨詢師準備“拋棄”她的各種證據(jù)的壹個間隙,我試探性地問道:“你和上壹位咨詢師討論過這些嗎?關于你的感受……”wendy沉默片刻,緩緩地說:“壹直都沒有,剛開始我不知道可以談,后來又擔心自己的感受會引起她的反感。直到我外派之前的最后壹次訪談我質(zhì)問了她是否不想再當我的咨詢師了,不過我沒告訴她自己要離開?!碑斘以趦?nèi)心思索wendy這些想法和行為的動力學含義以及她可能在我這里發(fā)展出的移情關系時,wendy緊接著拋出了壹個問題:“她就是不想再給我做咨詢了,你覺得有道理吧?”
wendy的前任咨詢師忘記了她的預約著實存在著可供探究的反移情含義,但當我被架到壹個判官的位置上評價她和前任咨詢師孰是孰非時,我突然感覺到比起另尋壹位咨詢師繼續(xù)咨詢,wendy似乎更傾向于用壹個權(quán)威人物來證明她的觀點:我會被拋棄??雌饋?,wendy在玩壹個強迫性重復的游戲?,F(xiàn)實生活里的不良人際關系被復制到心理咨詢中,當她與前任咨詢師好不容易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后,這種顛覆性的情感體驗讓wendy不習慣也不自在,于是她需要想方設法打破這種她不相信的良好體驗。
我當時并不肯定那位咨詢師是否被wendy不善于表達自己這點投射認同了,以致于忘記了這個每次都按時赴約,從未對咨詢師表達過任何強烈情感的來訪者。但wendy確實承認她從來沒有和咨詢師討論過自己對于那段咨詢關系的感受,尤其是對咨詢師產(chǎn)生懷疑、憤怒之時更是閉口不談,連自己感到抑郁和悲傷的時候也會害怕咨詢師因為她的負面情緒而認為她不是壹個“好”的來訪者。這種回避,讓她和她的咨詢師都離真實越來越遠。
從微博到微信,科技的變革給人們的情感披上防御的盔甲。今天還在社交網(wǎng)絡上秀恩愛,明天就張貼出分手告示。這樣的橋段恐怕不單是旁人看不懂,當事人自己也理不清了??梢姟把垡姙閷崱边@句話不壹定靠譜,你的叁分所見,或許包含著對方的柒分包裝。
認識自己的真實情感,這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挑戰(zhàn),因為真相往往令人不安和痛苦。在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中,幾乎隨時都會撞上真相:我們發(fā)現(xiàn)父母并不是超人,我們發(fā)覺愛人擁有自己的空間,我們認識到自己不是所有人關注的核心,我們體會到自己不可能完全成功地處理壹切,我們面臨無法回避的選擇。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回避大多是出于恐懼。人們不敢再傾聽內(nèi)心的渴望,身在通行的規(guī)則背后,回避憤怒和悲傷。但終究卻會發(fā)現(xiàn),這種生活其實不值壹過。當壹個人越是包裝表現(xiàn),其實越是回避自己,待幕布拉下之時,茫然無措中還綴著沮喪和孤獨。
在某些時候,幻想比真相更可怕。很多人常會誤以為真實的自我不被接受,導致虛構(gòu)的自責、沮喪和恐懼,有些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壹旦揭開真相,幻想帶來的痛苦就可能如陽光下的冰雪壹般消融。
很難說清楚每個人從何時開始或多或少偏離真實,不過這肯定是壹個漫長的過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幻想壹種無所不能的父母,以減輕遇到挫折時的痛苦。這點頗有些類似我們成年后希望尋求壹個完美伴侶。
在生命早期建立的關系會對我們壹生所建立的關系都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壹種回避自我的當事人在孩提時代通常擁有的是壹種冷淡、疏遠、忽視他們真實感受或?;亟^他們建立親密關系需求的養(yǎng)育著。
比如當壹個小孩摔倒之際,或許不少母親會趕緊將小孩扶起來,并伴隨著“不疼,不哭”這樣的所謂安慰。實際上對壹個小孩而言,他當下的感受確實是疼,并且希望自己的感受被自己的依戀對象所接納。如果這時母親告訴他“不疼”,那么小孩就會混淆自己的感受,搞不清楚哪種才是真的,且往往會以為自己的感受是錯的,所以不被接納。當接到“不哭”的指令時,是在感受被扭曲之后的行為綁架,當難過和軟弱劃上等號,并被告知“爸爸和媽媽喜歡勇敢的小孩”時,人們想象中最無私的愛變成了壹個“木偶小孩”的奢侈品。
當小孩的真實感受以及渴望和他們的養(yǎng)育者親近被拒絕,便會逐漸學著壓制這種需求,好像他們知道這類建立親密關系的嘗試今后必然會遭到拒絕似的。
“雖然我看到他的真誠,但我已下定決心,只要有可能回避,不會再和任何人推心置腹了?!遍L大后,這類人很難信任他人,也不善于表達自己。他們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著距離,既害怕他人,又排斥他人,發(fā)展出良性親密關系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
但這并不是說如果你和你父母關系不佳,你就會注定會重復這種模式。人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大量的研究和實踐也證明的確會改變。壹旦我們意識到這點,主動去嘗試新的和更健康的人際交往方式,便會獲得和我們在年幼時所學到的大相徑庭的體驗。
回避的本質(zhì)是渴望親密。生活中我們常聽見這樣的勸慰:對自己好壹點。這句話在心理層面上的理解即是以自己的本來面目做人。雖然這面目可能不會處處討好,但卻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回到常態(tài),而不必隨時要勞心費力去硬撐起另壹張面孔,終日提心吊膽,生怕露出破綻。通過壹個真實的自我迎來的接納也將是最令人心動和欣喜的。
美好并不在于你是否著裝華麗,談吐優(yōu)雅,而在于你是否能接納真實的自我,表達真實的情感。那些壓抑背后的憤怒,憤怒隱藏的哀傷,哀傷折射的恐懼,恐懼深處對愛的呼喚,也許就在秋風拂面的壹剎那,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低頭拾起的就是被遺落的童年。
既然談論和面對真實是內(nèi)心改變和成長的開始。那么問題在于我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到真實?我們或許能夠拋開舊有的觀念和想法去看待壹件事情,但內(nèi)心深處的某些固著的情感仍然會或多或少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這些情感就像包圍在我們身邊的空氣乃生命之源。我們總是隔著空氣看見朝陽升起,感受著經(jīng)過了層層過濾的溫暖陽光。不過,我們雖然難免受制于內(nèi)心的這些情感,卻仍然可以看得很遠,享受明媚,也許這就足夠了。
正如卡夫卡說,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么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壹的苦難。
作者簡介:
心理咨詢師,培訓師,專欄作家。專注于個人心靈深度探索與成長,相信每個靈魂都配得上它所受的苦難。郵箱:annapsycho@qq
版權(quán)所有,個人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商業(yè)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