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孩子事事喜歡唱反調?“拆屋效應”的五大原則,還你個溫柔娃

更新日期:2021-09-05 22:23:31  來源:m.tokeny.cn

導讀孩子喜歡唱反調,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已經成為了常態(tài)。面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總是有各種理由來拒絕,比如說“我還小,不能單獨睡覺,會害怕”,或者拒絕收拾玩具,并告訴媽媽:“這是我最討厭做的一件事情?!痹S多父母磨破了嘴皮子,軟硬兼施,孩子的倔脾氣好像也沒有多大的改觀,依然我行我素,拒絕執(zhí)行命令。其實,這時...

孩子喜歡唱反調,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已經成為了常態(tài)。面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總是有各種理由來拒絕,比如說“我還小,不能單獨睡覺,會害怕”,或者拒絕收拾玩具,并告訴媽媽:“這是我最討厭做的一件事情?!?br>
許多父母磨破了嘴皮子,軟硬兼施,孩子的倔脾氣好像也沒有多大的改觀,依然我行我素,拒絕執(zhí)行命令。其實,這時候你可以利用“拆屋效應”,讓孩子能較為愉快地接受你的要求和或建議,最終達成目標。

巧用“拆屋效應”,讓娃輕松入園

場景1:

“我不想去幼兒園,我要回家,媽媽別扔下我。”入園前,一個孩子發(fā)著脾氣,想方設法地往外跑。

“兒子聽話,等放學了媽媽給你買變形金剛,好不好?”寶媽一邊往回拉一邊說。

“我才不要什么變形金剛,我現在就想回家。”孩子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寶媽一時語塞,想不到什么更好的辦法,只能在老師的配合下將孩子生拉硬拽進教室。

場景2:

而另一位寶媽和孩子的談話更像是一場商業(yè)談判。

“我不想去幼兒園,我不想和媽媽分開?!焙⒆诱f。

“媽媽也特別舍不得寶寶,但是寶寶不能一直呆在媽媽身邊,你還需要交很多好朋友,他們有的會唱歌,有的會朗誦,一定會和你玩得非常好……”寶媽說道。

“那,可是我會在幼兒園里呆很久的。”孩子語氣中有些遲疑。

“怎么會呢?媽媽答應你,一周我們只去幼兒園五天,周末兩天媽媽全都陪你玩,而且過年和過節(jié)也絕對不會把你送去,你算算,是不是少了很多天呢?”寶媽趕緊開導孩子說。

“如果是這樣的話還可以,但是我得按照日歷來。不能錯過休息的時間?!焙⒆右槐殛种割^算著日子,一邊跟隨老師入了園。

場景2中的寶媽,就是深諳“拆屋效應”,把孩子入園難的問題輕松化解掉了。這招在營銷中經常使用,在育兒的過程中,運用得宜,也能解決一些熊孩子的問題,讓娃主動配合家長的安排。

什么是“拆屋效應”?

說起拆屋效應,還要從魯迅的一篇文章說起,魯迅在《無聲的中國》寫過的一段話: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在生活中,孩子一旦反對家長的意見,就很容易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簽,可是父母卻很少能靜下心來想一下,為什么孩子會“叛逆”呢?

1、家庭氛圍很糟糕

有的寶媽情緒控制能力很差,動輒就對孩子發(fā)脾氣,甚至摔東西,只要孩子做錯一點事情,就大批特批。還有的夫妻,常年不和,總是拿孩子來當出氣筒。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娃,要么非常自卑,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為這個家“雪上加霜”,所以有些事情干脆就不做,能不做就不做,會主動避開父母的一些要求,變得消極怠工。要么在耳濡目染中變得非常極端和強硬,喜歡和父母對著干,不管家長說什么都反對,為了反對而反對,而不考慮真實意義。

2、做事情沒有動力

很多在父母眼中非常小的事情,可是孩子仍然不愿意去做,就好像收拾玩具這件事情,當他們去做的時候家長會覺得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反而是在孩子偶爾一兩次忘記收拾玩具時,就會受到家長的批評。

時間長了,孩子自己也總結出了經驗,對于父母布置的任務,他們持反對意見,家長也拿他們沒辦法。這就是孩子一直處于被外力所驅動的狀態(tài)下做事,而不是發(fā)自內心的,動力不足。

3、家長提要求總是“雙標”

之所以會有那么多孩子反對家長,就是因為這些父母的“雙標”教育,對孩子要求的是一套準則,對自己卻是另一樣了。家長沒做好榜樣,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自己卻打了一夜的游戲,要求孩子認真學習,父母的資格考試卻遲遲不肯復習。

要知道,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想讓孩子令行禁止,要求他的那些內容,自己首先要做到,這樣才有說服力。

如何“開天窗”?這些“套路”請收下

在拆屋效應最初的例子中,大家拒絕開天窗,后來有人提出拆屋頂,這才又回到原點,同意開天窗了。開天窗才是拆屋效應的根本目的所在,家長一定不要偏離。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不再事事反對,而主動接受父母的要求呢?來看看這五個原則。

1、學會“轉移”話題

欣欣(化名)特別喜歡看動畫片《小豬佩奇》,媽媽給她買了很多小豬佩奇的“好朋友”,有小馬佩德羅、小羊蘇西、小狗丹妮、大象艾蒙德等等,欣欣對這些玩具愛不釋手。

有一次,朋友帶著一歲半的兒子過來玩耍,小朋友立刻發(fā)現了這些模型,也想拿在手里玩。對此欣欣非常著急,她趕緊把這些玩具都收拾起來了,對小弟弟非常戒備。朋友對孩子說:“這是小姐姐的玩具,你不能碰!”

寶媽則把欣欣拉到一邊循循善誘,問她:“你不喜歡小弟弟嗎?”欣欣說“喜歡”。媽媽又問:“你可以不讓他玩小豬佩奇,那你不想和小弟弟玩其他的玩具,或者讀繪本嗎?”欣欣想了想說,“我可以和小弟弟看書??!”

于是欣欣拿出了繪本,給小弟弟大聲地朗讀了起來。等到讀完一本書后,欣欣覺得沒什么意思,主動拉起小弟弟開始玩小豬佩奇的玩具了。

拆屋效應,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迂回戰(zhàn)術,家長假裝“轉移”話題,先將孩子的“炮火”熄滅,但是并不離開起初她拒絕執(zhí)行的大環(huán)境,這種迂回和折中的做法,會讓孩子欣然接受。

2、試著放低姿態(tài)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反對家長,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來命令孩子來執(zhí)行,家長自認為很合理的需求,在孩子看來都是“無法達成”的,甚至是“非常野蠻”的。孩子持反對意見,不都是因為懶惰和不聽話,而是在情緒上和父母對立,不服從。

想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家長就要試著俯下身來,和孩子做朋友,陪孩子玩耍,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不總以命令的姿態(tài)來對話。先和孩子形成很好的伙伴關系,然后再提要求就容易許多。

3、設置合理的目標要求

家長都想望女成鳳、望子成龍,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有些時候卻過于急迫。在育兒的過程中,家長常?!奥狅L就是雨”,一旦聽說某個補習班或者興趣班對孩子有益,就會馬上領著孩子去報名,卻沒想過孩子是否能承擔的了?

給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應該的,但是需要先將這個大目標分解成很多階段性的小目標,引領孩子去各個擊破,這樣他的難度沒那么大,壓力也會減少,對于合理的目標通常都會接受的,家長也不必大費周章。

4、不要吝惜對孩子的表揚

很多孩子做事情沒有動力,就是因為父母過于“權威”和呆板,總是要求孩子去做這做那,事后的反饋效應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做錯了要被批評,做不好難辭其咎,反而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默不作聲。

不要吝惜對孩子的表揚,家長適度的表揚,會讓孩子收獲前進的動力,內心充滿滿足感。家長的拆屋策略成功,也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

5、不過度“拆屋”

凡事都有一個度,家長對于“拆屋效應”的運用也應該是有分寸的。頻繁使用“拆屋效應”,讓孩子發(fā)現了規(guī)律性,這招就失靈了。拆屋效應雖然親試好用,但也不能太貪心哦。

拆屋不是欺騙,而是類似于“旁敲側擊”的策略,這需要父母掌握好分寸,組織好話語,既讓孩子欣然接受開始提出的目標,又不會對親子關系造成很大的創(chuàng)傷。在這方面,家長可以結合自家孩子的特點,做更深入的探討和嘗試。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