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親密關系心里與心理的區(qū)別如何暴露出你的心理創(chuàng)傷?

更新日期:2021-09-13 02:04:33  來源:m.tokeny.cn

導讀魏湘|顥潤心理咨詢師關于“隱性創(chuàng)傷”這個話題是我最近在很多來訪者身上體會到的,我對于“隱性創(chuàng)傷”這個定義是這樣確定的:“壹個人在親密關系里遇到事件時才會有痛苦的感覺,而在其他工作或者平常人際關系里無法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并且,...

魏湘|顥潤心理咨詢師

關于“隱性創(chuàng)傷”這個話題是我最近在很多來訪者身上體會到的,我對于“隱性創(chuàng)傷”這個定義是這樣確定的:“壹個人在親密關系里遇到事件時才會有痛苦的感覺,而在其他工作或者平常人際關系里無法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并且,如果追溯到幼年經歷,通常大家都會感覺很好,絲毫意識不到有任何問題,但在現(xiàn)實層面的親密關系里卻屢屢受挫。”

這個“隱性”的含義在于你絲毫感覺不到創(chuàng)傷,卻在隱隱地發(fā)生著作用。這個創(chuàng)傷通常發(fā)生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身上,在這樣結構的家庭里,小孩會很受寵,但這個“受寵”也有著多子女家庭所沒有的感受,就是父母會把他們所有的寄托,希望,未解決的情緒壹股腦投射給了這壹個小孩,并且這個小孩在接受時,因為沒有其他小孩分擔,他會覺得這些所有情緒給他的都是應該的,父母就是寵愛我的,他們愛的方式是對的,我也自然這樣生活下來。

在后續(xù)生活中他們工作、人際都還順利,但直到親密關系出了問題,才通常會想,怎么有這樣的人對待我,我父母都沒這樣,憑什么,他就能這樣?于是,再壹次,他們把憤怒不滿全部投放到了對方的身上,并且,還會覺得對方十惡不赦。

在很多時候,我在咨詢時,也會同情我的苦難來訪者,他們如此委屈,并且告訴我,他們從小過著多么幸福的生活,直到遇到了這個“混蛋”。我在同情的同時,也會邪惡地想,為何如此幸福,你卻在自己的親密關系里受盡委屈呢?你的真實到底在哪里?

在后面的訪談里,在抽絲剝繭中,我越來越了解這就是“隱性創(chuàng)傷”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在你習慣性的感受“愛”的時候,那個“愛”的表達與理解出現(xiàn)了巨大的錯位,比如為什么你的愛人對于你的愛無法接受?為什么父母不經意間嘮叨會令你尋找壹個挫敗你的客體;在你反復不愿回家時,父母和你之間的對抗究竟意味著什么?在你和ta相處時,你為何能點燃ta的怒火與厭惡的情緒,除了這個“惡魔”,你該如何思考自己呢?

父母與小孩的互動模式,以及很多習以為常的情緒、生活的細節(jié),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對關系的需求和對愛的理解。提出這些,并非為了譴責父母他們做錯了什么,而是在反思里,我們需要重新理解與建構很多新的感受生活的方式,比如:愛不是犧牲與被虐待;愛不需要那么多的委屈來成就;愛不需要反復討好才能獲得;愛不是被控制等等。在我們從小接受到的全部“寵愛”中,需要重新分辨哪個是有益的,哪個是傷害自己與關系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里,可能對于很多人都要重新顛覆自己關于愛的內心解讀,甚至經歷所有的內心感受的更新。但這又是成長里的痛苦涅槃,因為也許你不經歷親密關系的痛苦,你就很難有動力,從習以為常的關系里有勇氣跳出來,審視你的原始關系究竟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在你接收到所有投射后,是否愿意面對與修復潛藏起來的“隱性創(chuàng)傷”呢?作為家族里的情緒處理方式的承襲者,是否可以打破那個循環(huán),而開始真正的擁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呢?

突然聯(lián)想到在溫尼科特先生的理論中曾經關于“假性自體”的討論,在壹個習慣性的假性自體面具中,通常背后隱匿的就是巨大的隱性創(chuàng)傷。溫尼科特對母親與嬰兒之間的關系很感興趣,假設當壹個嬰兒在很小的階段,他只會哭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生存能力,他需要依附于母親的照顧,母親如果未能及時回應小孩的需求,也就是當他有需要,卻反復被挫敗的時候,小孩會從憤怒逐漸轉為失望到適應媽媽的需要。

如果他想讓母親能滿足他的要求,溫暖而不是冷冰冰的對待他,小孩必須學會隨和地微笑等待媽媽高興,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并且學會做媽媽想讓她做的事,于是他開始努力取悅母親,學會讓自己變得可愛。小孩嘗試了解母親的喜好,甚至在母親要求他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小孩取悅母親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小孩逐漸與他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lián)系。因為只有在他表現(xiàn)好,媽媽對他滿意,對他微笑時,小孩才會高興,他的要求才能被滿足,這個小孩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識、也包括最普遍意義的熱情、對真實的理解,以及做事情背后的對于自己意義感。

他接受了自己的現(xiàn)狀,甚至因此得到更多人喜愛時,他更加深了這個“假”的程度,因為這是受歡迎的,滿足了對方,自己也高興。時間久了,他以最適應的方式接受了,因為這是最原始的培養(yǎng)方式,這個小孩通常連反抗都不會有,因為這是習慣。

直到有壹天,他步入了親密關系,這個“假”碰上真實情感碰撞的時候,就出問題了,他從小到大擅長的東西在這個關系里完全操作不起來了,他的真實情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討好也失去了作用,于是,親密關系徹底挫敗著這個壹直感覺良好的小孩,得意于自己過往父母關系和自己歷史的小孩。

正視我們所經歷的所有隱性創(chuàng)傷,并且愿意從“虛假”的外殼回歸到真實,這是壹個打破與重塑的過程。畢竟壹個人已經用壹種習慣性的方式在世界上存在了多年,而且去慢慢碰觸那些真實的情感,割裂掉的無助與深層次的失望到絕望,是壹個非常艱難的心靈救贖。

但,可能每個人壹生都期待著自己的透亮,像壹個小孩壹般的真實——了解自己的需要,明白喜怒哀樂的情緒,不需討好與委屈,坦坦然然的在親密關系里做壹個簡單的自己。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