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寶貝一天天長大,思想意識慢慢形成,已經能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他的意思。這時,他需要你有更多的時間通過陪他玩耍、交流來了解他的想法、滿足他的需求??沙松习?,你的業(yè)余時間實在有限。于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和寶貝進行充分的、高質量的交流成了職業(yè)媽咪們最關注的話題。“把親子交...
寶貝一天天長大,思想意識慢慢形成,已經能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他的意思。這時,他需要你有更多的時間通過陪他玩耍、交流來了解他的想法、滿足他的需求。可除了上班,你的業(yè)余時間實在有限。于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和寶貝進行充分的、高質量的交流成了職業(yè)媽咪們最關注的話題。
“把親子交流當成不是任務的任務?!?/P>
——彩樺33歲中央電視臺編導
我的孩子三歲時,小腦袋瓜里開始冒出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問題。雖然我一遍遍地復習《十萬個為什么?》,可還是有很多我給不出合理答案,比如:外星人長啥樣?為什么不能和某某小朋友親嘴?他剛出生時我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才能把他養(yǎng)大的緊張心情又出現(xiàn)了。尤其每天下班后拖著疲累的身體,一想到回家還要應付纏人的小家伙我都有點犯愁。不過沒辦法,教育子女是我們的責任,我只能把那當做日復一日的任務來完成。
將與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有一天在下班路上,我腦子里又自然閃現(xiàn)出剛進家門孩子飛撲向我的情景,那一剎那我仿佛被幸福包圍著,而且忽然生出一種全新的感覺,孩子是我全部的希望和愛,我對他的引導、我和他的交流應該是他人生最關鍵的第一步,怎么以前我竟把這當做是心理負擔呢?
從那以后,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想著孩子那胖乎乎的小臉、脆生生的聲音、玩耍的模樣、滑稽的怪相,還有好多可愛的“第一次”,能使我以最快的速度釋放一天的工作壓力和煩惱。回到家里,再面對他的各種問題和要求時,我會以新奇的心情來考慮他的想法,再不覺得“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或“他怎么會想到這個”了。有時實在回答不上,我會問他:“那你覺得呢?”通常他會給我同樣奇怪的答案,但這至少讓我了解他進一步的想法,下一步的交流就會變得很輕松愜意。有時,我倆會為某個古怪的問題一起大笑,然后他就撂開不再問了,而我則可以安心去做家事或休息。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雖然每天下班和孩子玩耍、交流實際上是一項任務,但卻是我最愿意完成、最迫切想完成的任務,換句話說,我把它當成一件不是任務的任務。這其實花不了我太多時間,他在我這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其實是找到了樂趣和母愛以后,就會聽話地不再打擾我了,反倒是我時時想找他玩。>>>親子:陪著寶寶徒步上學
有了這種心理轉變后,我感覺輕松多了,業(yè)余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后來,我報考了研究生。別人是工作家庭兩不誤,我是再加上學習進修三不誤。
所以我覺得,要想保證高質量的親子交流,首先是要調整心態(tài),釋放壓力,使心情放松,將與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建議媽咪最好在回家的路上或是進門之前要見到孩子時,做這樣的想像:
1.想像一個足以讓自己心情愉快、放松的情境:暖暖的陽光,開心的野餐,溫馨的燈光,甜甜的笑容……
2.在腦中閃現(xiàn)寶貝的種種“可愛”舉動;
3.想像與寶貝在一起的歡樂時光:游戲、讀書、洗澡、玩水、學步……
相信這些“想像”足以讓我們從工作的“后遺癥”中解放出來,給自己一個即將見到寶貝的“幸福期待”,給寶貝一個“好狀態(tài)”的媽媽!
“對孩子的需要我永遠都有時間。”
——蔓茜30歲家裝設計師
觀察和揣摩寶貝看他到底需要什么。
其實我覺得,與孩子如何相處的技巧沒有誰能真正教我,因為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而他所期待的也是一個特別的媽媽。所以我不會每天下班只想著給他講故事、做游戲呀什么的,我會觀察他,揣摩他到底需要什么?當然,要真正弄明白他需要什么的確很難,所以我會用心地聽,聽他說什么,比如:“媽媽,我搭了一個大樓!”我會認為他需要表揚;“媽媽,今天幼兒園吃的×××!”我就想,看來他需要跟我談談幼兒園的事情或他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幼兒期的親子溝通
以自愿為原則教授寶貝他需要的任何知識。
有時,如果我有意識地想教他什么,我會想辦法吸引他,再提出我的設想或建議,比如:“寶貝,有一個很好玩的故事,是關于大老虎和小猴子的,想不想聽媽媽講啊?”總之,交流以自愿為原則,如果他喜歡先玩游戲、再聽故事,我絕不會打亂他的次序,畢竟我和他交流是想給他需要的任何知識,無論是游戲還是故事,都是他需要接受的。
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也很重要。
如果我感覺他現(xiàn)在不需要我的教授,那么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交流”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親熱的吻……還有彼此心靈上的默契——會心一笑、眼睛一亮、拉拉手、點點頭……
可能有些孩子媽媽會覺得每天上班忙得頭昏腦脹,下了班筋疲力盡的,再費心去照顧孩子,實在沒有精力。
其實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只要有了孩子,上班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們現(xiàn)在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但不能忙活了孩子的將來就忽視他現(xiàn)在的成長發(fā)育,更何況和孩子的交流根本不需要多少時間,她反而是媽媽們一天最輕松快樂的時刻。
親子Tips:
接受這個事實——你是一名職業(yè)媽媽,不要因為工作不能或少陪寶貝而有負罪感,等寶貝大點時再跟他解釋你為什么要去工作。
尊重寶貝,努力去做寶貝的知心朋友,少指手劃腳,多推心置腹。
和寶貝進行交流的時候,盡量使用口頭言語來表達,在寶貝難以理解的時候再適當?shù)嘏浜现w動作。
在和寶貝說話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語句表達要清晰、連貫、易懂,不要使用復雜、抽象和深奧的詞匯。
和寶貝定一個小合同,自愿讓寶貝做你的監(jiān)督,你也有權做寶貝的監(jiān)督,互相監(jiān)督對方不合理的行為。
“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是孩子的交流對象。”
——葉子35歲中學教師
教育孩子是家庭成員共同的權利與責任。
寶貝四歲多時我開始帶畢業(yè)班,那段時間真是太累了,為了保證學校的升學率,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領學生上晚自習,下班很晚,所以再不能像以前那樣下班后有大量的時間陪孩子了??蓪氊愐呀浟晳T我在下班后那段固定的時間陪他,突然我老“失約”,他就老是跟他爸爸和爺爺奶奶要媽媽。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為此我們開了家庭會議。
由于婆婆要做晚飯,所以負責轉變寶寶找媽媽的習慣就落在了他爸爸和爺爺身上。以前,我先生一直覺得白天孩子是幼兒園和老人的,晚上是我的,所以他與孩子的交流很少,反正孩子要是磨得他不耐煩,他就會說,“等你媽媽回來的!”這回我特意跟他強調,孩子不是我一個人的,不管是照料孩子,還是教育孩子,都是家庭成員共同的權利與責任。>>>親子溝通的六要六不要
其實人的責任心有時是對方給的。從開始對孩子的不耐煩、不習慣,到慢慢從和孩子的交流中體驗到了快樂、孩子逐漸對他的依賴,先生充分認識到了他做爸爸的責任。有時,他會陪孩子玩些需要體力的游戲,等我下班時,孩子也累了,對我的需求也就不那么大了。
家人相互取長補短,在必要的行事規(guī)則上達成一致,最有利于寶貝的發(fā)展。
有很多年輕人認為孩子不能給老人帶,怕他們寵壞了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如果換一個角度,老人自然有“隔代親”的思想,但更有帶孩子的經驗,這正是我們年輕人缺少的。所以,如果相互能取長補短,在必要的行事規(guī)則上達成一致,最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孩子從三歲開始進入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所以,我會叮囑婆婆平時多與孩子說話,但要注意不要把完整的句子拆開說,比如想問孩子吃什么時,盡量不要只說:“香蕉?蘋果?寶寶,吃這個?那個?”而是說:“寶寶想吃香蕉還是蘋果?”就算他開始聽不懂,但多重復幾遍他就會懂了。
總之,在我家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在我明確的教導方針的指引下,我家的寶貝健康快樂地成長著,只要他想玩、想說,家里任何一個成員都會陪他,而不是把他推給“媽媽”。孩子并沒有因為我的“少陪”而疏遠我,同時他也愿意“接納”家里的每個成員,這讓我更專心于我的工作。>>>做父母不可“親子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