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初中生掛脖吊帶內衣為什么被分手比分手更痛苦

更新日期:2021-09-01 17:23:05  來源:m.tokeny.cn

導讀馮羽林w女士帶著憂傷來到訪談室。w女士:我很痛苦,我想跟男朋友分手。咨詢師:為什么要分手呢?w女士:他不在乎我了。咨詢師:能具體說說他怎么不在乎你了嗎?w女士:以前他經常給我打電話、發(fā)信息,我時刻感受到被他關心著?,F在他聯系得沒那么頻繁了,有兩次相隔了半天才有消息。我覺得他在疏遠我,不再那么愛我了。咨詢師:是什么原因讓你感覺痛苦。w女士:他不在乎我了...

馮羽林

w女士帶著憂傷來到訪談室。

w女士:我很痛苦,我想跟男朋友分手。

咨詢師:為什么要分手呢?

w女士:他不在乎我了。

咨詢師:能具體說說他怎么不在乎你了嗎?

w女士:以前他經常給我打電話、發(fā)信息,我時刻感受到被他關心著。現在他聯系得沒那么頻繁了,有兩次相隔了半天才有消息。我覺得他在疏遠我,不再那么愛我了。

咨詢師:是什么原因讓你感覺痛苦。

w女士:他不在乎我了,疏遠我,不愛我了。

咨詢師:跟男朋友溝通過嗎?

w女士:溝通過,他說依舊愛我,只是忙了些,沒及時聯系。

咨詢師:你對此有什么感受?

w女士:我覺得他在騙我。

咨詢師:他為什么要騙你?

w女士:也許他是報復我吧,因為我以前忙起來也沒及時回復他,他有些生氣,我解釋也沒用。

咨詢師:你忙起來沒回復他時,你愛他嗎?

w女士:愛的。

咨詢師:那為什么他忙起來沒回復你時,你就覺得他不愛你了?

w女士:我怕他是主動疏遠我,想跟我分手。我想在這壹切發(fā)生之前主動離開,快刀斬亂麻,以免每天為這個事情失眠、痛苦。

咨詢師:你跟男朋友感情怎么樣?

w女士:挺好的。我們曾經都覺得對方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覺得特別幸運?,F在工作關系分居兩地,矛盾就比較大,我覺得很煎熬,想結束關系。

咨詢師:跟男朋友說過要分手嗎?他是什么樣的反應?

w女士:他不同意,說我亂想。安慰我說很愛我。

咨詢師: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w女士:理智上說,我覺得他不會騙我。但是情感上,我很恐慌。

咨詢師:難道分手后就會好嗎?

w女士:分手后我就不用承受那種猜疑、試探的痛苦了,我可以獨自療傷,不需要看別人的反應。而且,我怕我的懷疑壹旦成真,真的是男朋友不愛我了,故意疏遠我,直到有壹天他親口告訴我說我們分手吧,我會崩潰的。

咨詢師:你把痛苦的事件排個順序,從最痛苦開始,依次排序。

w女士(沉思良久):最痛苦的是被他主動提出分手,對我的打擊會是毀滅性的;其次是分手的痛苦,沒有他我也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這種猜疑、試探也很痛苦,受這些影響,說不定哪天我就會走極端,時間久了,這會比分手還痛苦。

咨詢師覺得有些眉目了,頭腦中浮現出鮑比爾的依戀關系理論。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心理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壹個安全基地。人們都有依附的需要,這個可以依附的對象必須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夠提供給我們支持和保護的重要他人。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個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媽媽來承擔的。

如果媽媽是個“足夠好的”媽媽,這個媽媽所擔任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小孩心中的安全基地,小孩長大后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如果沒有“足夠好”的媽媽呢?

那么在孩提時代就開始表現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媽媽,媽媽回來了,也會懶得理她;或者他們表現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媽媽,但媽媽靠近了要擁抱他們了,又掙扎著要離開,對媽媽好像有很多怒氣,情感搖擺,缺乏理性。所以或者發(fā)展成壹種強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又想要母親又不信任母親。

研究認為,兒童期小孩身上表現出來的依戀特征,成年以后仍然會顯露出來,所以成年人也具有和兒童壹樣的依戀類型分類。

a-回避型: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fā)現自己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如果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壹點,我會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約占20%。

b-安全型:我發(fā)現與別人親密并不難,并能安心地依賴于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系太親密。在人群中約占60%。

c-焦慮—矛盾型:我發(fā)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并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壹起。我想與伴侶關系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在人群中約占20%。

這個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論的觀點:從成人的行為中能找到他童年經歷的痕跡。

w女士在親密關系中也是壹種想要又不信任的狀態(tài),屬于焦慮-矛盾型。

咨詢師:跟媽媽關系怎么樣?

w女士:不太好。

咨詢師:為什么說不好。

w女士:小時候不在媽媽身邊長大。寄宿在別人家。

咨詢師:寄宿別人家是什么感覺?

w女士:被拘束,不敢說話,不敢表達。我恨爸爸媽媽這樣的決定,覺得他們不愛我,這讓我很痛苦。

咨詢師:為什么讓你覺得痛苦?

w女士:我覺得他們拋棄了我,不愛我。

咨詢師:事實上呢?

w女士:事實上也是愛的吧,當時也是條件受限,迫不得已。

咨詢師:這對你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w女士:無奈地接受。不太信任人,凡事都想依靠自己。

咨詢師:能說說跟男朋友的關系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嗎?

w女士:可能是有眼緣吧。工作中有接觸,我知道我喜歡他,但是我絕對不會主動表白。后來他追我,對我特別好,甚至也很依賴我,我逐漸地也對他很依賴,覺得我父母都沒這么愛過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幸運。

咨詢師:那怎么發(fā)展到想要分手的程度呢?

w女士:原本那么親密,突然地有了隔閡,受不了,難受,煎熬。

咨詢師:你真的想分手嗎?

w女士:其實我不想。我想通過分手來逃避這種最親密的人之間的折磨。

咨詢師:你還愛他嗎?

w女士:還愛。

分離創(chuàng)傷:

兒童早年過早與父母分開,對小孩壹生的影響很大。早期和照料者的關系,會在小孩心中形成壹個“圖式”,長大成人后他們也繼續(xù)用這些圖式來解釋自己遇到的問題,覺得自己沒有受別人重視,事實上,他們并非真的受到傷害或遭遇不公平,換句話說,他們是用過去的眼光看待長大后的事物,這是壹種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但又很難改變。

直接后果就是他們內心自我形象的扭曲,壹方面他們會盡量讓別人滿意,壹方面他們又認為自己不受重視,感到受傷害,內心時常矛盾、痛苦。

w女士受早年分離創(chuàng)傷影響,在親密關系中害怕被再次拋棄,為了不面臨被拋棄的傷害再次發(fā)生,她寧愿選擇逃避。那種被拋棄的“空”的感覺,是她最大的痛苦。她想以主動結束關系來掌握壹些主動權,造成壹種即使離開,也是我主動的,不是被拋棄的感覺。

咨詢師:你想要的理想結果是什么?

w女士:像以前那樣。

咨詢師:既然這樣,你對你們過去和以后的關系有什么思考?

w女士:以前都像小孩,帶著任性。激情期過去,可能更多的是需要沉淀下來。

咨詢師:不管什么時候,說出自己的感受,主動溝通都不是壹件壞事。如果你需要什么,告訴他,溫和地,堅定地,不帶指責的情緒。

w女士:我試試看。

希望這是壹個完美的結局。不要讓過去不停復制,阻滯未來的生活。想法是想法,事實是事實。打破壞的循環(huán),才是新的起點。

——theend——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