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導讀:北京利方心理工作室祝天下父母安康,寶寶身心健康成長,成全一顆父母望子成龍心,以下便是關于家教中的不良“心理效應”的詳細介紹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聽牧師布道,最初很受感動,準備掏出兜里所有的錢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
導讀:北京利方心理工作室祝天下父母安康,寶寶身心健康成長,成全一顆父母望子成龍心,以下便是關于家教中的不良“心理效應”的詳細介紹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聽牧師布道,最初很受感動,準備掏出兜里所有的錢捐款。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點點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那兒悲天憫人,嘮叨不休,他決定一個錢也不捐了。這個真實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心理學上那個“超限效應”的論斷。一個人被反復刺激得過多、過重、過久,會產(chǎn)生反應疲勞。祥林嫂逢人便說“我真傻”,最后沒人再理會她,也是這種“超限效應”的明證。在教育孩子上,老是絮絮叨叨、喋喋不休是一種大忌,那會在孩子頭腦中產(chǎn)生保護性反應———拒絕接受。你不厭其煩,他卻早已不勝其煩,效果便可想而知。聰明的家長總是點到為止,絕不嘮叨。
第二種是“禁果效應”。希臘神話中那個叫潘多拉的小姑娘,從宙斯那兒得到一個神秘的小匣子,宙斯叮囑她千萬別把匣子打開,否則會引起災禍。宙斯越是如此強調(diào),小姑娘的好奇心和冒險心理越強烈。她終于打開了匣子,果然,各種災難比如瘟疫、疾病、戰(zhàn)爭、陰謀……等等都從小匣子里飛出來,從此世無寧日。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對孩子有種種禁止,比如不準讀什么書、交什么友以及早戀、上網(wǎng)等等,極易產(chǎn)生“禁果效應”,往往禁止得越兇,打破禁止的意愿便越厲害,結(jié)果是適得其反。
第三種則是“手表效應”。一個人接受了一位朋友送的表,戴在腕上看時間;另一朋友又送了他一只表,于是兩只表都戴在腕上。這時問題來了,兩只表的走時是不相同的,擁有兩只表的這個人反而弄不清該看哪只表才準確無誤了。對孩子而言,這表明了家長施教不能采取兩種不同的方法,那會叫孩子左右為難,無所適從。不少家庭的父母間,或祖父母與父母間,對同一孩子的要求并不一致甚至相反,這只能造成孩子思維混亂,行為怪異,甚至看人說話,形成雙重性格。家長必須用“同一個聲音”說話,事先要加強彼此溝通,對孩子統(tǒng)一要求,孩子才能向設置的惟一目標去努力。
家教不僅是學問,也是一門藝術(shù),家長懂得一點心理學藝術(shù),教育孩子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