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初中生群毆老師:師生關(guān)系該幸福感指數(shù)測試如何平衡?

更新日期:2021-09-08 21:47:14  來源:m.tokeny.cn

導讀高浩容丨壹心理專欄作者§師生沖突給我們的啟示近日安徽蒙城范集中學發(fā)生嚴重師生沖突,老師和學生打成壹團,受傷的不只彼此的身體,學校的榮譽,也再次讓我們反省為何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究竟要在什么樣的意義上,方能維持彼此的和睦相處。如教育學者王叢桂的看法,師生沖突指的...

高浩容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師生沖突給我們的啟示

近日安徽蒙城范集中學發(fā)生嚴重師生沖突,老師和學生打成壹團,受傷的不只彼此的身體,學校的榮譽,也再次讓我們反省為何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究竟要在什么樣的意義上,方能維持彼此的和睦相處。如教育學者王叢桂的看法,師生沖突指的是:

學校中相互共存(interdependent)的師生之間,知覺到彼此想要達成的目標不能協(xié)調(diào)壹致,或者壹方覺得另壹方干擾了他達成目標或獲得某種酬賞時,表現(xiàn)出的對立和不合狀態(tài)。

我認為師生沖突要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

好比學者陳淑遙(2003)研究指出教師們大都已體認到師生沖突不可能滅絕。我并不是站在人性本惡的立場如此發(fā)聲,而是就現(xiàn)代教育的宏觀角度,如果師生之間只求和睦,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教育的種子又要如何撒下,畢竟理念不相容至共融,智識彼此激蕩,看著后浪超過前浪,這是教育對個體,以及提升整體社會素質(zhì)的重要價值。

§新的教育思維

面對師生沖突的問題,綜合學者所述根本上必須由教師、學生、家長、學校肆方共同翻轉(zhuǎn)過往的教育觀念。對照14年云南魯?shù)橐贾袔熒鷽_突后的檢討,那些舊有的觀念和方法,像是要求老師善用溝通、幽默,加強管教等等方式,再提也無心意,更何況壹年多過去,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故本文就教育和心理咨詢觀點,提出叁項思索沖突問題的新思維:

◎第壹個翻轉(zhuǎn):回歸人性教育

在后現(xiàn)代的心理咨詢理論,特別注重咨詢師對來談者的坦誠,通過自身經(jīng)驗的坦白,讓來談者更愿意回饋真實的情感,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增進成效。在現(xiàn)代教育現(xiàn)場,家長對小孩、教師對學生,改變權(quán)威式「照我說的做」的作法,或有助于拉近雙方情感,使學生對家長、教師的依附性提高,這有助于偏差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降低。(張楓明,2006)

簡單說,沒人喜歡被教育。尤其在咨詢室,咨詢師幫助來談者自我澄清,但不是給建議、要來談者照著自己的觀念過日子。同樣地,無論家庭或?qū)W校教育,其目的是啟發(fā),不是把壹個人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反過來說,是不是當整體社會,通過部份家長和教師與學生的接觸,強迫猴子學游泳、海豚學爬樹,才會導致學生的不滿,引爆沖突?

◎第貳個翻轉(zhuǎn):接納沖突存在

師生沖突造成的影響,經(jīng)常以單方面究責老師,或者處分學生的方式結(jié)束,為了滿足輿論與部份人士──可能是家長或老師──讓師生關(guān)系走向虛有其表的形式主義。

呈現(xiàn)出來的方式大致有「積極」與「消極」兩類,積極的沖突會制造僵硬緊張的氣氛,甚至言詞的爭執(zhí)及肢體的對抗。消極的不合作包括內(nèi)心不愉快的感受,及態(tài)度上的不愿合作。(王淑俐,1995)

然而,貌合神離的夫妻,他們之間沒有沖突,但也沒有真正的連結(jié)。

如同夫妻沖突有負性的自我防御,雙方不斷爭吵,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的沖突。也有透過爭執(zhí)了解彼此,進入問題核心的正性沖突。

師生「沖突」,并不是壹種絕對的沖突,好比兩支籃球隊比賽,只能有壹隊勝出。師生沖突是壹種「觀念不壹致」的結(jié)果,就像壹間公司里頭的不同成員,他們都想讓公司營利,但在理念和方法上有了矛盾,進而產(chǎn)生沖突,但他們不是為了爭你死我活,而是在共同目標上的認知有了差異。

師生之間的斗毆,屬于積極的外在沖突,但這個沖突的背后,并不全然是雙方都想毀滅對方的絕對沖突,而是方向不壹致的沖突。這樣的沖突不只是因為師生之間的斗毆而限于師生兩者,教育活動包含的關(guān)系還包括學校和家庭。

◎第叁個翻轉(zhuǎn):營造學習共同體,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小孩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fā)的改革》指出,教育單位與工作者,必須和學生與家長建構(gòu)信賴與協(xié)力的關(guān)系:施行「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必須在保障實現(xiàn)每壹個小孩的學習權(quán)的同時,也保障每壹個教師成為專家成長的機會。

教育從來都不只是老師和學生兩個人的事,包括學生背后的家庭,以及教師背后的學校。肆者合在壹起,彼此配合協(xié)調(diào),才能讓整體教育的素質(zhì)提升。

從另外壹個角度說,如果家長和學校行政體系不在教師、學生素質(zhì)提升的同時,跟著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那教育無法達致理想的目標。學生在學校不管受多好的教育,回家都得面對另壹套體系的沖擊。

同樣地,當教師被要求接受各種培訓,但在第壹線戰(zhàn)斗時,行政體系用落后的觀念扯后腿,那老師為了自己的工作權(quán),該聽誰的?所造成教師自身教學的矛盾(不是不知道新觀念,可做了會被批評,會丟工作,只好不做),影響了教學的質(zhì)量。這在我過去參訪學校,和老師面談時,經(jīng)常聽到老師訴說這方面的苦楚。

故當我們看師生沖突,我們應該把學校和家長們也納進來討論,誰也別推卸自己的責任。

§教育的彼岸:尊重彼此存在的價值

這壹切的核心,就是讓學習的責任回歸學生自身。要做到這壹點,學校、教師和家長都得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自主性去學習。這不只是學科的學習,而是生活的學習、生命的學習,讓小孩能夠走出自己的路。學校提供足夠的資源,教師和家長扮演輔助者,而不是主導者。

沖突的背后,隱含著關(guān)系中任何壹方過度的控制,控制表面上掌握了權(quán)力,但實際上也會讓另壹方將追尋自身價值的責任轉(zhuǎn)移過去。

說白了,你要我按照你的方式活,我活得不爽快當然找你撕逼!

故當我們經(jīng)常談尊重,所謂的尊重就是讓責任彼此的責任回歸自身。在這個基礎(chǔ)上,對理想的共同體,佐藤學提出叁原則:

壹、尊重每壹個學生的學習即尊重小孩;

貳、尊重教材所隱含的內(nèi)在學習發(fā)展性;

叁、尊重每壹個教師自身所秉持的哲學。

透過教師間「同僚性的建構(gòu)」,以「綜合學習」的實踐為中心,家長、居民與教師壹同設(shè)計「學習參與」的實踐,慢慢日積月累創(chuàng)建學生、教師、學校、家長與市民等學習共同體做為改革的準備,并透過持續(xù)的實踐達成改革的愿景。

進而最終重新反思教育:對「學習」、「教師的職業(yè)」、「公共性及民主主義概念」重新定義:

壹、任何人皆當參與學習,建立學習共同體;

貳、教師的工作從服務回歸責任,親師關(guān)系從服務的享受者與提供者關(guān)系,回歸對教育專業(yè)化的尊重;

叁、打通學校內(nèi)部與對外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管道,改革不公平且非民主的現(xiàn)象,在對等的情況下進行互動和交流,重新改造學校結(jié)構(gòu)。

§結(jié)語:承認自己的極限,將資源向外擴張

教育家mariewinn于childrenwithoutchildhood(沒有童年的兒童)壹書中,批判電子媒體催促著兒童朝向不必要的成人模式前進,包括暴力、性與各種成人的秘密。

學校、教師和家長,任何成人在面對這個信息社會,都被迫帶著壹點茫然在生活。許多小孩們獲得生活信息的來源,都已大大超出成人所能理解的范圍。所以我們何必再假裝自己什么都懂,好像因為我們也曾經(jīng)是小孩,曾經(jīng)讀過中學,所以我們就以為自己理當理解小孩經(jīng)歷的壹切。

承認自己的極限,所以我們需要壹個學習的共同體,成人和小孩之間彼此傾聽,在互相坦誠的情感中互相理解。正因為有太多在單壹崗位上無法認知的新知,在教育中納入更多社會資源便顯得刻不容緩。

好比當教師或家長面對小孩的抑郁癥、自殘或其他精神方面的困頓,引入心理咨詢專家的介入,這不是推諉職責,而是真正站在對小孩好的基礎(chǔ)上,讓社會資源與教育結(jié)合,最終讓小孩回歸正常生活最有效率的方法。

誠如本文開頭所述,沖突本身是問題的警醒。而師生沖突背后,所警醒的不只是師生關(guān)系,還包括整個社會當前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讓每個人掙扎不已的安全感危機。社會學家zygmuntbauman在postmodernityanditsdiscontents(后現(xiàn)代性及其缺憾)壹書他表示人們處在壹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變得日益自由,然而問題是,我們不再有安全感,壹切都變得捉摸不定,難以預測。

「難以捉摸」的社會形態(tài)和壓力對社會中的任何角色都是挑戰(zhàn),對學校中的小孩何嘗不是。房價壹年翻壹倍、環(huán)境污染和食安危機,大人都焦慮,小孩怎么可能感受不到。而在他們性格未定之際,更容易因心理的焦慮不安而失控。

故我們該如何使兒童于童年階段培養(yǎng)安全感,不會在信息時代,以及過度強調(diào)自由卻反而失去自由,就成了你我的重要任務之壹。

bauman,zygmunt.postmodernityanditsdiscontents.ny: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7.

winn,marie.childrenwithoutchildhood.ny:pantheon;1stedition,1983.

王淑俐:〈教師說話技巧(壹)〉。臺北:教育部,1995。

王叢桂:〈師生間的沖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1998,57期,42-56。

佐藤學著、黃郁倫、鐘啟泉譯:《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fā)的改革》。臺北:親子天下,2012.04。

高浩容:《孤獨白》。臺北:時英,2011。

張楓明:《親子、師生及同儕關(guān)系對國中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tài)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jīng)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陳淑遙:〈國中教師師生沖突經(jīng)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end-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