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伊姐丨轉載自:伊姐看電影(id:eemovie)“只有不自信的父母、害怕自己不值得愛的父母,才會拼命去強調愛,要求愛?!薄两阕鳛橐紓€媽媽,我是壹個不折不扣的剁手黨,是那種會在日本abcmart給小孩按色系壹口...
伊姐丨轉載自: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只有不自信的父母、害怕自己不值得愛的父母,才會拼命去強調愛,要求愛。”——伊姐
作為壹個媽媽,我是壹個不折不扣的剁手黨,是那種會在日本abcmart給小孩按色系壹口氣買肆伍雙鞋,海淘各國益智玩具,包裹刷刷進家門的噉瑟主兒。
有壹天我在拆快遞,我媽媽大聲對葫蘆說:葫蘆你看,媽媽總把最好的給你,長大要孝順媽媽啊。
我立刻阻止了她,并請她以后再也別這么說了。
因為,我深深地知道,這句話,是謀殺健康親子關系的元兇。
·生兒育女,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以前跟壹個未婚的女孩聊天,她坦然告訴我,最討厭父母們在微信圈沒完沒了曬小孩,尤其是配文表達“小孩呀,媽媽不容易,以后要記得媽媽的好哦”這種調調的。
她說,麻煩每個媽媽回想當初,為什么要生小孩?有的是想留下愛情的結晶,有的是迫于傳宗接代的壓力,有的是潛意識希望夫妻關系得以鞏固,有的是渴望壹份超級的親密關系。
她認為,小孩,是為了豐富和完整我們的生命,為了我們的渴望,而來到這個世界。小孩的到來,基于我們百分百武斷的選擇,我們?yōu)樾『⒏冻觯皇且挤N成年人基本的負責。
女孩的觀點有點偏激,但細想不無道理。
所以,當我們想對母愛索求回報的時候,先清楚這個前提——你對小孩付出的壹切,起點從來不是“我為你好”,而是“為自己好”。
·過度付出感的背后,是情感的轉嫁·
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所以在中國的關系里,親子關系是壹個“有用”的東西,這份感情,是需要回報的。
a的父母有個小本子,從a出生開始到結婚買房,為他花的每筆錢都寫在小本子上,每次a與他們意見相左,就會拿出小本子數(shù)落a,這個本子,于a而言,是孫悟空的緊箍咒。
還有壹種比要求物質回報更要命的,是情感回報。
朋友父母b,在老家有房有車有朋友圈,但退休后,他們雙雙非要擠到兒子北京不足60平米的小家,理由是擔心b從小不會照顧自己,愿給錢愿干活,怎么都行,總之不愿意與b分離。分離,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孝。
兩代人生活觀念差異在b生了小孩后達到頂峰,育兒觀念差異、婆媳矛盾、地小人多,小孩兩歲時,b離婚了。
據(jù)我所知,a是農村家族叁代唯壹考上大學的,整個家族希望都寄托在a身上。而b的父母感情壹直不和,雙方拼命爭奪小孩的愛,來填補自己的失落。
a的父母是愛小孩,但更愛的小孩帶來的榮耀;
b的父母也愛小孩,但更愛這份不愿放手的情感寄托。
事實,a和b從小就有壹個愿望,考到外地,遠離父母。親子關系讓他們備受束縛的程度遠超過了青春期叛逆,變成了壹種內心的恐懼。
這樣的父母其實我們見得不少,他們本身也許是時代或者命運的受害者,我們不忍指責,但有壹點極度清晰的事實是——
在這樣直接或變相表達“我已經把最好的給你,你要孝順我”的過程中,健康的親子關系,消失無蹤。
·小孩的愛無需要求,它壹直都在·
我不太喜歡孝順這個詞語,尤其是“順”字,這個字眼,等級色彩太重。
愛是互相的尊重,愛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只有不自信的父母、害怕自己不值得愛的父母,才會拼命去強調愛,要求愛。
這種不自信,跟階層有時候是沒關系的,再底層再艱難的父母,也有智慧和能力,給小孩壹份“不求回報的愛”。
《麥兜和我的媽媽》里,麥兜從小沒有爸爸,麥兜媽媽打很多份工來維持母子兩的生計。
她不僅不在麥兜面前訴苦他的爸爸,而且?guī)е湺到洑v生活困苦的時候,總有能力消解它。
帶著麥兜接頭賣藝,翻滾麥兜,逗得他哈哈大笑;去菜市場,教麥兜學會萌萌地說“便宜點賣掉算了”砍價必殺技。
麥兜壹直吵吵要去馬爾代夫度假,麥兜媽媽就帶著他做公車到去廉價酒店,在局促小房間里,假裝在韓國,奏樂起舞;假裝在日本,大吃壽司。
麥兜媽媽有時候會告訴麥兜,跟大表叔住壹段,自己要代表宇航局去天空執(zhí)行任務。很久之后麥兜才知道,那是媽媽在住院,卻不愿意小小的他承受不安和驚恐。
麥兜媽媽靠零工維持生計,沒房沒車,甚至沒有麥兜爸爸。她比你,比我,比大部分的人都艱難,她完全可以跟麥兜大吐苦水,大提要求。
但她不,她用自己的樸素的人生智慧,消解了這種生活的沉重,用樂觀和堅韌給了小孩壹個快樂的童年。
這種智慧叫:舍不得、會心疼。
真正愛小孩的父母,絕對舍不得他們背負這種“被付出感”的沉重。
付出感
·是謀殺健康親子關系的元兇·
中國有壹個關于小孩贖罪的神話,非常慘烈——哪吒剔骨還父,削肉還母,就是不能承受父母的“付出感”,為了脫離要償還的這種沉重。
壹個健康家庭成長的小孩絕少可能變成白眼狼,因為隨著他接觸外界變多,他會愈加明白,父母給出的,不求回報的愛,多么克制包容,多么用心良苦。
小孩給我們愛的回饋,不是我們要求來的,它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像種子在土地,只要有陽光雨露就可以生長,我們的要求和監(jiān)督,是拔苗助長,甚至會適得其反。
麥兜長大成為名偵探,每壹個習慣、每壹個思維方式、每壹個小動作,都留著媽媽的痕跡。
他說,“多年之后我終于明白,面對命運,媽媽把能輸?shù)亩驾數(shù)袅?,把能贏的都贏來了。只不過,輸?shù)乃剂艚o了自己,贏來的,她都留給了我?!?/p>
這句話我每次想起,都感動得想哭。
我相信普天下每個媽媽都是這么做的,但區(qū)別就是,你是自己說了出來,還是留給時間,讓小孩自己悟到。
前者是索取,后者才是愛。
我們想要的回報
·“付出”當時就獲得了·
為小孩付出,是上帝給我們的恩賜,讓我們享受這種親子共存的喜悅。
這本身,已經是回報。
當我給葫蘆講故事的時候,他在我懷里暖暖的氣息。
當我?guī)ШJ去上興趣班課,他出來說你看,我涂了壹個紫色恐龍,我發(fā)自內心的喜悅。
甚至當他感冒發(fā)燒,我內心焦慮,卻不斷克服這種焦慮,錘煉出的鎮(zhèn)定。
以及為了想給他更好生活,前所未有的奮斗動力。
這些都是回報。
我們喜歡說壹個很浪漫的愛情觀點:親愛的,我愛你,但與你無關。這句話的意思,我是成年人,我對自己感情和選擇和負責。
其實,這個世界上,我們最該對小孩持有的態(tài)度,也莫過于此——小孩,我愛你,我心甘如怡去付出,但這份付出,與你無關。
——theend——
:
伊姐: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暢銷書,專注明星專訪十余年
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于親子,關于婚姻,關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