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發(fā)達,很多年輕人有頭疼腦熱會上先來個自我診斷,遇到情緒障礙或心理問題時,也會上尋個究竟。知道有心理問題,并努力去找答案,這是好事,可片面相信絡自診,也會產生副作用。
樣本一
人物:羅小姐情況:失戀
自診結論:抑郁癥醫(yī)生診斷:無病自擾,弄假成真
羅小姐風華正茂,卻經歷過一次分手的陣痛。姑娘傷心了好一段時間。失戀后的她時常情緒低落,上一查,她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抑郁癥。之后5年,她又談過幾次戀愛,熱戀期都挺開心的,可一到談婚論嫁階段,小羅的“抑郁癥”就發(fā)作了。覺得男人不靠譜,覺得自己特嬌弱,想得多了過了,這感情就開始變味,幾任男友也受不了她的“作”,最終都分了手。
姑娘覺得自己的“抑郁癥”越發(fā)厲害了。她沒去心理科看病,而是托了關系去藥店買治療抑郁癥的處方藥??伤幬镆彩怯懈弊饔玫?,副作用發(fā)作人難受,小羅更覺得自己沒治了。到后來,她疑神疑鬼,覺得周圍的人都認為她“水性楊花”,自己沒臉活下去了,唯一出路是自殺。
父母把小羅“押”到了醫(yī)院,心理科專家診斷小羅是真正患上抑郁癥了。而通過了解病史,專家認為,羅小姐早期因失戀而產生的低落情緒,屬于人的正常心理表現(xiàn),并沒有達到抑郁癥的層面,是絡自診及其后的濫用藥物,讓她的抑郁癥從偽變成了真。
樣本二
人物:小宇情況:學習成績下降
自診結論:焦慮癥醫(yī)生診斷:沒病。是父母“庸人自擾”。
剛上大學那會兒,小宇覺得自己解放了:辛苦考上了名牌大學,成績在班里也不錯。抱著在校園里鍛煉能力的目的,他一口氣參加了N項學生工作,學校社團、系學生會還有班里的活動,小宇都是一個活躍分子,忙得不亦樂乎。爸媽卻堅決反對:學生嘛,畢竟還是要以學業(yè)為重。小宇被迫把學生工作全都辭了。
小宇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但過得并不開心。他天天泡圖書館,可人老是發(fā)呆走神,學習成績也下來了,脾氣倒是見長,周末回家見到父母,也沒個好臉色,有時候還發(fā)脾氣跟父母頂嘴。父母還發(fā)現(xiàn),在家睡的那幾天,小宇老是輾轉反側,睡得很不踏實?!吧眢w好好的呀,兒子這樣肯定是有什么心理疾病了?!备改复蜷_電腦頁,開始給兒子找原因。將“癥狀”照著絡上一對,父母“恍然大悟”:原來是焦慮癥!
拖著孩子去醫(yī)院心理科看病,專家一診斷,笑了:這小伙子根本就沒心理疾病,最多有些情緒上的小麻煩。而導致情緒障礙的,就是父母的強勢。父母過多干涉小宇的生活和興趣愛好,使得孩子的旺盛精力無處發(fā)泄,于是出現(xiàn)了上述癥狀。而缺乏調劑的生活,又使小宇精神緊張,身心疲憊,最終導致了成績的下降。
迷信絡自診會產生很多問題
絡自診的心理暗示作用,就與擔心失眠差不多:偶爾幾晚沒睡好,就特別擔心自己是否得了失眠癥,一上床,就開始糾結睡不好了明兒工作咋辦,而越是這樣糾結,這覺就越發(fā)睡不踏實——絡診斷自己得了某某心理疾病,把自己的各種行為“對號入座”,再加上心理暗示,原本沒病的,可能還真的出問題了。
現(xiàn)在習慣絡自診的人,還真當多。很多人在來醫(yī)院看病前,先上去了解心理疾病的癥狀和原因,這本是好事,說明大家開始重視心理問題了,可要是過分相信絡自診,不及時請專家診斷,就會產生上文兩個樣本中誤診的情況。
不光沒病的診出有病,有些人還可能把有病診成沒病。比如一些精神分裂癥患者,頭腦清晰的時候知道上去查,可一看到“精神分裂癥”這詞,嚇壞了:“我怎么可能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逃避現(xiàn)實的后果就是延誤治療。
還有一類情況是診斷雖沒有錯,卻不該自作聰明地自己做處方治療。要知道,心理治療可不光光是個吃藥問題,還有行為治療、心理疏導等多種治療方式,有時候必須組合治療。有些病,靠心理輔導也能治,一味吃藥不但副作用大,而且效果不明顯。
絡自診只是一種參考依據
絡自診其實并不是診斷,而是一種參考依據。真正的醫(yī)學診斷是醫(yī)生根據當事人的全面狀態(tài)進行考核評價后得出的結論。
絡心理測試、心理量表等東西,與臨床診斷還是有一些差距的,而且絡診斷只是心理治療最初始的一步,這時候千萬不要自作主張,而是要找醫(yī)生診斷,醫(yī)生會判斷這究竟是表面現(xiàn)象還是深層問題、到了什么程度、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等,再給出應對與治療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