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若杉|壹心理專欄作者從2009年“雙11”被電商貼上了“購物狂歡”的標簽至今,已是第八個年頭。商家聰明,把本是狂虐單身狗的日子,壹不小心變成了商家和消費者自覺營造且參戰(zhàn)的購物狂歡節(jié),前者冷清,后者歡騰,人是群居動物,喜熱鬧怕孤獨是天性,于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后者。只是,看著去年“雙11”屯的洗面奶、唇膏還安靜的躺在柜子里,為湊單買的圍巾、手套壹次都沒有戴過,數(shù)十本書連塑封都沒有拆過的時候,...
若杉|壹心理專欄作者
從2009年“雙11”被電商貼上了“購物狂歡”的標簽至今,已是第八個年頭。商家聰明,把本是狂虐單身狗的日子,壹不小心變成了商家和消費者自覺營造且參戰(zhàn)的購物狂歡節(jié),前者冷清,后者歡騰,人是群居動物,喜熱鬧怕孤獨是天性,于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后者。
只是,看著去年“雙11”屯的洗面奶、唇膏還安靜的躺在柜子里,為湊單買的圍巾、手套壹次都沒有戴過,數(shù)十本書連塑封都沒有拆過的時候,不得不考慮,這場狂歡,究竟有多少,是出于本意。
為便宜?也許有,可是壹年的打折優(yōu)惠絕不僅有這壹次,元旦、周年慶,情人節(jié)、國慶節(jié),商家總有壹大堆讓你“買買買“的理由,偏偏在這壹天,買的最肆無忌憚。
為快感?也許有,買的那壹刻確實很爽,可是,購買過后,錢包癟了壹大半、壹大堆并不需要的東西壹件件涌入家中的悵然若失也是可以預(yù)知的。
想來想去,最重要的理由是:別人都在買,所以,我也得買!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壹般,本來也不需要什么,看著別人都在買,好奇的點進去,看壹眼,便停不下來,躋身“剁手族”了。
在這樣的日子里,不買點什么,仿佛過年沒吃餃子,過冬沒穿棉衣,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從眾是好是壞?
在大多數(shù)人都在做某壹種選擇的時候,個體也不自覺的做出同壹種選擇,在心理學(xué)上,叫做從眾。
提起從眾,很多人第壹反應(yīng)是從眾就是沒有主見、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簡而言之,從眾是不好的。
事實上,從眾無關(guān)乎好壞。
有些確實是壞的,比如因為從眾,很多人選擇了壹份大多數(shù)人眼里的“好工作”,安穩(wěn)、收入不菲,卻放棄了心中真實所愛,始終難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因為從眾,當(dāng)壹群人圍觀兩個在公共場合打架的人而選擇袖手旁觀時,再圍上來的人,也會選擇靜靜的看著……
但,很多時候,從眾是好的。因為從眾,我們遵循相對統(tǒng)壹的道德標準,像大多數(shù)人壹樣排隊買票、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孕婦讓座、看電影時手機靜音,在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從眾讓我們形成了統(tǒng)壹的道德價值,讓社會向壹個良性方向運轉(zhuǎn)。
而有時候,從眾無關(guān)乎好壞,比如你不會穿著西裝去打高爾夫,也不會穿著人字拖去參加某個高級晚宴。你很難說它是好是壞,卻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標準。就像此刻,你隨大家壹樣,靜待零點壹到,來壹場“買買買“的廝殺,也并無不妥。
究竟為什么會從眾?
壹般來講,從眾無外乎兩個因素:壹個是渴望被群體接納或免遭拒絕,壹個是獲得重要信息。前者被稱為規(guī)范影響,而后者,則被稱為信息影響。
回想剛?cè)肼毜哪?,是否哪怕有壹肚子的異樣想法,也會憋在心里,生怕別人覺得你是異類,太出挑了。說回“雙11”,你眼看著辦公室里,大家都在刷刷刷,買買買,是否也覺得,不買點什么,仿佛成了被大家排除在外的異類,連中午聚餐都不知道該聊些什么。因為太希望被群體接納而跟隨,是從眾很重要的壹個原因。
另外,人們常常會為了獲取重要信息而從眾。在壹個模糊情境中,當(dāng)選擇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我不太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旁邊的姑娘好像知道,即使錯了,也不是我壹個人”。在這種情況下,與群體保持壹致會使人們特別容易獲得證實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解釋。
研究表明,當(dāng)人們需要面對群體做出反應(yīng)時,會表現(xiàn)出較高程度的從眾行為,這反映的是規(guī)范影響,而當(dāng)任務(wù)難度比較大,個體感到自己無力勝任,也就是當(dāng)個體關(guān)心行為的正確性時——所有這些都是信息影響的標志,也會表現(xiàn)出較高程度的從眾行為。
壹定要做個不從眾的人嗎?
既然從眾無關(guān)好壞,也便沒有必要急急地撇開與從眾的關(guān)系。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從眾。從眾的叁種典型模式,順從、服從和接納,我們幾乎天天在執(zhí)行。我們尊重場合,穿泳衣去海邊,打扮精致去聽壹場音樂會,叫順從;我們按照領(lǐng)導(dǎo)指派的任務(wù)去工作,叫服從;我們相信喝牛奶對身體好,跑步健身會延長生命,是接納。
這些從眾行為,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重復(fù)。
這里講壹個來訪者的例子。我的來訪者丹,剛剛研究生畢業(yè),面臨找工作,卻很是糾結(jié),因為不喜歡對口的任何壹份工作。了解后,才知道,這位來訪者高中的時候就喜歡心理學(xué),聽了爸爸壹句:“學(xué)心理學(xué)容易吸收很多負能量”,便轉(zhuǎn)報了英語專業(yè),可還是不喜歡,考研的時候,還是想學(xué)心理學(xué),但閨蜜又勸她:“心理學(xué)專業(yè)就業(yè)壹般,你不如學(xué)個能掙錢的”。于是,她聽了朋友的建議,學(xué)了經(jīng)濟學(xué)。
眼看畢業(yè)求職,她才意識到,其實自己喜歡的壹直都是心理學(xué),卻因為壹次次聽從旁人的建議,偏離了初衷。如今,別人都在拼殺著找工作,她只想再回學(xué)校,重新讀喜歡的心理學(xué)。
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你是否在違心的跟著別人的意見走,自己最清楚。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終究還是會回到出發(fā)的位置。
是否從眾,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該選擇的是什么?如果內(nèi)心的選擇與大眾壹致,為何不從?
今天壹早,翻朋友圈,看到朋友發(fā)了壹個“48小時不網(wǎng)購”的倡議,個人感覺,初衷甚好,提醒大家別在“買買買”的日子里迷失,因為便宜買壹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卻著實有些過了。如果購物車里滿滿都是所需所愛,趁著打折活動,壹網(wǎng)打進,又有何不可?
所謂的堅持獨立性,是無論是否與大家壹致,都出于本心,真實坦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做什么,自然知道,購物車里該如何取舍,而不是被商家煙花繚亂的打折活動亂了方寸。
購物如此,生活亦然。
關(guān)于作者:若杉,國家貳級心理咨詢師。人生最大的理想是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個人公眾號:若杉生活(rosan_life)
圖片來自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