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文|鄭慶友楚楚可憐、柔弱無助的女子常能引起男性保護的沖動,讓男性體驗到力量和滿足感。而某些男性尤甚,他們似乎對憂怨哀傷、經(jīng)歷坎坷的女子情有獨鐘,而對陽光、開朗的女子視若無睹。與憂郁女子相愛,常使他們刻骨銘心、欲罷不能,...
文|鄭慶友
楚楚可憐、柔弱無助的女子常能引起男性保護的沖動,讓男性體驗到力量和滿足感。而某些男性尤甚,他們似乎對憂怨哀傷、經(jīng)歷坎坷的女子情有獨鐘,而對陽光、開朗的女子視若無睹。與憂郁女子相愛,常使他們刻骨銘心、欲罷不能,卻又在戀愛中痛苦不堪,心力交瘁,最后不得不以分手收場。
張先生來到心理咨詢室,談起了他的叁次痛苦的戀愛經(jīng)歷。第壹次,他戀上了壹位自幼體弱多病,吃藥、看病當成家常便飯的女孩。女孩情緒抑郁,時常想到自殺。張先生對女孩深表同情,在與她交往時,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時間??蔁釕俨坏桨肽辏瑥埾壬豢扒楦械闹刎?,感情無疾而終。第貳次,他愛上了壹位已婚少婦。少婦因丈夫婚外戀而受盡折磨,常常以淚洗面。張先生奮不顧身地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努力關懷、呵護她。剛開始彼此纏綿,但壹段時間后,倆人漸漸清醒過來時,少婦率先選擇了離開。第叁次,張先生與壹位孤辟的女孩墮入愛河。女孩由于童年時父母離異,長期與外祖父母壹起生活,形成了對人對事的不信任,極其缺乏安全感。張先生對女孩百般體貼、愛憐。然而女孩長期對男友的高要求和情感上的求索無度,使得倆人逐漸產生了心理隔闔,最后不得不分道揚鑣。
這位年輕、帥氣,在壹家著名國企擔任高管的張先生,平日有許多品貌雙全的女性對其表示好感。可他對這些女性毫不動心,卻偏偏只愛憂傷、痛苦、情緒不穩(wěn)的女子,這是為何呢?
在進壹步了解張先生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后,癥結開始浮出水面。原來,在張先生11歲那年,原本幸福、和睦的叁口之家突然遭遇變故。父親有了外遇,多方挑剔、責罵母親,逼迫母親給他自由。張母猶如晴天霹靂,痛不欲生,不斷地摧殘自己,后來得了重病,住進醫(yī)院。當時還是小孩的張先生對母親的悲痛愛莫能助,盡了很大的努力,可最終父親還是拋妻棄子。年幼的張先生不得不扮演其父親的角色,承擔了照顧和安慰母親的責任。但他無法憑借自己的關愛與努力使母親痊愈,無法使母親振作起來,母親壹直過著郁郁郁寡歡的生活。
童年時家庭變故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對父親拋妻棄子的憤怒,對母親壹厥不振的擔憂和恐懼,以及對無法幫助母親的愧疚,這些負面情緒長期積壓在張先生的心里,壹直沒有釋放出來,無法在知覺領域里被充分體驗,而是在潛意識里徘徊。就如傷口未得到及時的包扎和處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并未消失,而是形成了壹道傷痕,成為了“未完成事件”。這些“未完成事件”種下的情結,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入到目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同壹個魔咒,使人不惜代價,費盡心機,付出種種努力試圖去彌合它,去填補人生的這壹缺口。
在“未完成事件”的“作祟”下,成年后的張先生在戀愛擇偶時,不知不覺就愛上了母親的化身。叁次戀愛的對象,都帶有母親憂傷、痛苦的人格特質。張先生很容易感受到她們的不幸,對她們深感同情和憐惜,產生壹種莫名其妙、義不容辭要去拯救她們的愿望和責任感。潛意識中,他因童年時沒有能力讓母親走出哀傷而難過自責,成年后,當遇見那些與母親有類似經(jīng)歷或個性特質的女性時,他仿佛重新獲得了機會,以幫助心靈受傷的女性,使她們快樂,來彌補以往人生的缺憾??墒?,同情與憐憫并不是真正的愛情,張先生最終也沒能與她們保持長久的戀愛關系,沒能讓她們從痛苦中得到拯救,而這又進壹步加深了張先生的挫敗和無能感。
經(jīng)過分析,使張先生領悟到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與目前的戀愛模式之間的關系后,對其心理問題作了如下處理:采用“空椅”技術,讓張先生再次體驗并宣泄童年時未充分表達出來的因家庭變故帶來的傷痛。重建對父母婚變的認知,讓其認識到,父母離婚不是他的錯,母親的不幸不應由他來承擔責任。幫助其采用建設性的方式來滿足照顧、關愛母親的內心需求。讓其認識到真正的愛情不是同情和憐憫,而是親密、激情和承諾的結合。與之分析擇偶傾向和標準,討論如何打破當前不良的戀愛模式,嘗試與心理健康的女性建立新的戀愛關系。至此,張先生從失戀的陰霾中解脫出來,覺察水平和領悟能力獲得提升。他滿懷信心地表示,將以正確的信念,發(fā)展積極的戀愛關系,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的婚姻生活。
文|鄭慶友
配圖:123rf